读《我的第一本数学书》有感
郑州八中数学组 刘正峰
最近我们家对面开了一个书店,名叫“信和书店”,平时休闲的时候经常带女儿到书店里看书。有一次忽然看到一本日本人写的书----《我的第一本数学书》,稍翻几页发现这本书真的是很有意思。《我的第一本数学书》的作者是一个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名叫畑村洋太郎,在日本工学院大学曾任国际基础工学教授,已经退休了。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小学算术的,因为自己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所以关注小学数学比较多。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他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了他对数学的理解。书中基本上抛开繁琐的数学公式,而采用是的独创的图画。
书中有很多问题都让我这个数学老师很受启发,有些问题自己平时真的是太想当然了,根本没有想过为什么?而平时自己都是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多问为什么,反倒自己问的问题少了呢?其实现在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算术,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是什么,心中仍充满疑问:为什么计算时要先乘除后加减?负数乘以负数为什么会得到正数? 小数点该点在什么地方?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究竟哪里不同?……还有就是,数学那么难,我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再比如, 数学课上,老师只说“0不能做除数”,却不告诉这是为什么;课本里,全是干巴巴的概念、定理,怎么看也不明白;习题集中,同样的题目做了100遍,到了第101遍还是照样错;考试前,只是一个劲儿地叮嘱 “不要忘了进位”,却不教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结果孩子们已经很努力了,考出来的成绩还是一塌糊涂。根本原因就在于,孩子们并没有“理解”数学。
《我的第一本数学书》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丰富直观的图解以及贴近生活的例子,为孩子们全面讲解数学的基础知识,彻底弄清概念和定理的来龙去脉,学会更简单快捷的计算方法,让孩子们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用,从此爱上数学!
当然对我们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启发,现在举一个例子:我们平时算加法的时候都是从低位开始算,满十进一,但你想过没有?凭什么运算顺序一定要从低到高,而不是从高位到低位呢?
作者给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介绍了一种从高位开始计算的方法:
比如3 5 7 9 6 2 4 3 8 4+ 6 2 9 5 7 3 6 9 2 4
我们可以这样算:(图无法上传)
仔细想想,这样计算的优点在于不用再为进位时总要在相应的位置点个圆点作为记号,实际上不少学生,包括我自己也经常忘记这个进位的圆点导致出错,而这种方法却不会出现这种非常容易出现的错误。
也许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纸张,为节约纸张和空间着想才人为地规定要从低位开始算吧!
仔细想想,人们这种规定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不讲“为什么的话”,确实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芽!那么做老师的确实太残酷了。
给我启发的一点是,作者说日本的学生被乘法口诀背到“19×19”,我们中国的学生仅背到“9×9”,对比一下,真的让人汗颜了!更让人汗颜的是韩国人一般都背到“29×29”,用比较时髦的话来形容,那真是太“雷人”了!
你别说,如果你真的研究到2929的话,你真的可以发现很多省事的有趣的数字规律呢!
举一个例子:11乘以两位数的规律,如
11×29直接口算即可为:319.
再比如: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互补的都可以直接口算:
29×21,28×22,27×23,26×24,25×25,你会口算吗?
再比如:十位数字差1,个位数字互补的也可以口算你会吗?
29×11,28×12,27×13,26×14,25×15,24×16,23×17,22×18,21×19。
像这样的规律还有很多,如果不仔细观察和研究,确实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启发确实很大,这对我教育自己的女儿和自己的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的。另外一点启示是,做什么事情不要想当然,确实不要忘记多问几个“为什么?”!人家教授虽然退休还在研究数学,而且还是小学的算术,真是活到老,研究到老呀!另外我发现越是高水平的人,写东西讲道理的水平越高,写出的东西或讲的道理就是小孩都能看懂,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我真是佩服的很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