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一个中心矛盾,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与学生解决这些任务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人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平衡的,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社会对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课堂教学根切合学生实际,充分开发他们的深层潜力和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学活力,保证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准确把握学生思维的时度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接受知识的多少,效率的高低与其大脑兴奋持续时间的长短有着直接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大脑思维活动和注意力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课堂教学开始的前几分钟,学生的思维逐渐而且是快速集中,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这是教师应增加输入信息的强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本节课需要学习的什麽内容,解决什麽问题。在这之后的1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学生的思维活动活跃起来,大脑高度兴奋能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等知识较好地掌握,教师应合理应用这个时间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轻易获深的感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即将结束前的几分钟,学生大脑兴奋的程度降低,应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练习、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师生互动形式,在此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握一节课学生思维的兴奋时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认真研究高度重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素质以及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措施。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适度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或者是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对教材要求,结合班级学生知识现状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深度,绝对避免盲目提高或降低要求。如果教学要求超越了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学生一片茫然,欲速则不达,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问题的设置缺少应有的深度和难度,又达不到应有的预期目的。如“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根本无须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应该避免。问题的适度是吸引学生思维的内动力,它能激活学生思维情绪,让学生处于期望获取结果的情感之中,从而让学生的情绪保持亢奋,使整个课堂教学“活”起来。如立体几何中,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思维过程:问题1:怎样“作”角——根据已知条件作出两条异面直线所成平面的角;问题2:“求”角——角在什麽图形之中?应先求什麽?有什麽条件?请说出你的思路。这一个题目本身比较灵活,可以让学生讨论,相互学习,以寻求最简便的解法。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设计应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问题提出到读题结束应有个别或少数学生能回答,经过思考后多数或全部学生能回答出来。这类思考性问题的发问点应放在具有思维价值的地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三、问题设置要有坡度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感性到理性,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坡度,设计问题时先易后难,跳跃性不宜过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一种拾级而上的感觉和乐趣,万仞高山只要一步一个台阶的上就能达到顶峰。在授新知识前先重温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仔细观察、联想、推理,老师加以诱导并适时作必要的铺垫,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数学教学中的平面向量是空间向量的基础,在讲授空间向量的有关概念、定义、公式时,应引导学生复习平面向量的内容。这样,学生有了基础,他接收新的知识就容易得多,使学生体会到他们的联系和异同,自然而然的学会空间向量的有关知识而不需要老师从头到尾讲,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信心和自学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测试题迎合高考体的结构一样要有坡度,先易后难重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数学思想的考查,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适度的课堂容量,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性知识”和“可持续性内容”两个方面。基本概念共识、定理、资、慈、局、语法等属于“基本性内容”,这是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部分,也是每一个学生一定的过手的知识。“可持续知识”是及教材基本知识后适当拓展的知识部分,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充分体现,唯有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大发展提供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为大多数人探求知识规律,提高姐姐问题的技能发展能力所进行的教学内容。如在语文课教学中,除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外,应有选择的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并作好读书笔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拓展,不可盲目加深加难,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