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核心在于应用,应用水平的高低在于整合的程度。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一看校长的管理,二看教师的课堂,三看学生的水平。目前,学校信息化应用还存在种种误区,提高应用水平迫在眉睫。应用的实质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全程、立体化整合。有效解决制约应用水平的诸多因素,才能全面打造信息化校园。
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早在2000年初就提出:“以常规管理为基础,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学校发展理念,制定了《深圳市红岭中学2000-2005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在信息化课题研究的带动下,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发挥了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各方面的整合“场效应”,形成了红岭中学信息化校园特色。
教育信息化的真正魅力在于应用。应用水平才是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核心内涵;考察应用水平高低的标准应产生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取决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应用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全程、立体化的整合;在中学下大力气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迫在眉睫;能否认清并有效解决制约应用水平提高的诸多问题,是提高应用水平的关键。
一、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整体回顾
在信息化建设的几年时间里,政府的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教育技术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全国许许多多的中学也像我校一样,经过几年建设,信息化硬件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校园网络系统、专用多媒体教室、网络化图书馆、教室教学多媒体平台等应有尽有,教师和学生用电脑早也不是当初配置时的水平。但这一切并不能表明一个学校就具备了很高的信息化水平,问题绝没有这么简单。那么,评判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应用水平的高低才是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核心内涵。
从整体上看,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现状堪忧。首先表现在对老师的培训上,更多是注重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比较忽视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态度层面和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层面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就有了有些学校的网页隔一年半载也不更新;教师守着互联网不用,却埋怨学校没有给他们购买新的《课程标准》;一些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知道上网查一查所研究的问题在国内外现在的研究水平和进展等等见怪不怪的现象。
其次是有些学校在课堂教学中仅仅看教师使用媒体的密度,而没有认识到如果信息技术使用不当,也可以强化传统教育中我们要革除和摒弃的东西,没有认识到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有些教师课堂上出现的“机灌”和“电灌”已经使学生应接不暇;一个教学课件,老师千篇一律不做任何改动都在使用,丧失了教学的个性;语文教学没有板书;数学课堂上,授课老师省略了黑板上题目的推理过程……。教师的劳动减轻了,可教学质量却下降了。这些当然不能归咎于技术本身,而要在管理和应用上下功夫。下大力气提高其应用水平迫在眉睫。
二、考察应用水平的标准只能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找答案
标准作为衡量事物的准则,往往出现于新事物产生之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对一些问题把握的难度,这势必会形成各种偏差。单就学校信息化过程中来看,可参照和依靠的标准很少。2004年底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方面制定了新的要求,它的出
台在中小学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标准》中的表述有很多笼统之处,象“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等,并没有详细阐释“整合”的标准和范例,类似的之处还有很多。可见一个《标准》的出台难度是很大的。那么,怎么评判应用水平的高低呢?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问题,既然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我们不妨在其应用的各个层面,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找答案,从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上去寻找答案。因此,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的唯一指标是学校管理水平和学校办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具体到课堂教学自然就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实现信息技术全面、全程、立体化的整合,是提高应用水平的关键
影响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的因素很多,具体分析如下:
硬件设施更新过慢,影响了应用。设备老化、教师办公电脑陈旧、教室大屏幕显示系统老化易坏,校园网网速过慢等影响了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政府和学校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真正需要的设施设备上,对一些设备及时更新。
重硬件投资,轻软件投入是影响应用的另一个原因。硬件是看得见的,给人
“物有所值”的感觉。软件是隐性的,很难估价,也就给人一种“物无所值”的错觉。投入的不足,影响了使用,制约了硬件功能的发挥。在投资的比例上,软件的投资往往要高于硬件设施,准确的高投入才能很好地发挥硬件的功能。先进教学软件及应用系统的普及和应用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中心工作,是核心。一台高配制的电脑只用于打字或作“ppt”课件,实在太浪费了。一个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仅仅满足于发发通知,那还不如多装几部电话。
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轻信息素养培养是影响应用水平的重要原因。忽视对教师信息意识、态度,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综合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教师信息素养过低的客观现实,也形成了一个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就认定他信息素养好的偏见。信息素养应是一个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系统。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必然伴随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过程,因此,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是一项紧迫任务。
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滞后,没有内行、专业的信息化管理队伍,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制约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好的管理才能出高效益,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存在着不足。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是技术能手,但管理知识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缺乏,形不成管理理念,无法承担信息技术的管理工作;有管理才能,懂得管理艺术和技巧的人又没有必要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支撑,没有办法实施管理。事实就是这样,不能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技术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生产力”。再者,从管理体制上,各个学校一般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了,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模式;一些必要管理制度的缺乏也影响了应用效果。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应该是提高应用水平的核心问题了。物色“全才”的信息化专业人员,满足信息化综合管理的需要,将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教学的“生产力”,提高应用水平,是我们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瓶颈”。
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它给教育带来的一连串可喜的变化。教育观念,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许多老师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了,其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也有的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外,拓展和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初步形成了“大课堂”“立体化”的教学探索。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永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不例外。永远不能指望一项技术的发展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奇迹。在2000年初,我就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使用提出了“科学性原则”和“不可替代性原则”。实践证明它是科学和有效的。
应用过程就是整合过程。在应用过程中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应用,技术在整合中发展,在整合中完善,在整合中提高。就我校的具体实践来看,在国家级课题“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与新课程的整合”和市级课题“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整合研究”等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开发了“教学资源库”、“光电阅读与考试评价系统”、“谈心室”、“网络课堂”等一大批适合校情的管理软件系统,从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全程、立体化的整合。与管理进行整合,基本形成了基于网络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与德育的整合,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互动性。与学校中心工作教学的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