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计合理高效的历史网络课,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历史网络课?教师在网络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用网络 “网住”学生的心?本文试图就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各位同仁探讨。
关键词:网络化教学 信息技术整合 主体探究 角色体验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因其具有资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为21世纪的主流。设计合理高效的历史网络课,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
但是,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历史网络课?如何用网络“网住”学生的心?很多老师存在着一些误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本人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作为深圳市代表,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中,上了一堂信息技术整合的观摩课,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好评。下面我就这一堂《美国西进运动》网络课,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二、理论依据
1.网络化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
图一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表
网络化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2.网络化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对人的关注,网络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才能实现。
(2)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网络化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驱动力,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引发学生不断进入自己的“最近
研究实施阶段:
实践支持、
关系协调、
意志鼓励、 |
总结反思阶段:
对学生 成果评定 激发新问题
对自身 课程反思主动发展 |
发展区”。
(3)民主、平等、和谐的原则。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网络化教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这一原则的实现提供了基础。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重任务。但在常规班级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在课堂上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现有的教学条件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能力培养的更好实现。如果有了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支持,将有助于更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教学所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
三、网络化教学的主要环节
网络化课堂教学一般有六大环节,即准备阶段、情景创设、主体探究、协作学习、迁移运用和总结拓展。我在设计网络课《美国西进之路》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准备阶段。
(1)硬件要求:网络多媒体教室一间,电脑50台,电脑之间互相联网,并都通过ISDN接入Internet,扫描仪,大屏幕投影仪等。
(2)软件要求: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 5·0,FIash,豪杰超级解霸,网页测览软件(Netscap和IE浏览器)等。
(3)学生要求:会使用 Office办公软件,能够独立上网。
(4)教师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教学网站。主要用 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用 Photoshop 5.0,Flash,豪杰超级解霸,扫描仪等进行文字、图片、图像、声音和视频剪辑等各种媒体对象的编辑。
(5)网页制作:网页的制作分为主页和其他网页,每页的内容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主页则起统帅作用。如本课题的网页紧紧围绕“西进之路”这个主题进行设计和展开。主页分为三个区:中间是教学目标区,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左侧是网络课堂区,包括课堂讲座、课堂检测和课堂讨论等;右侧是多媒体素材库,包括各种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相关网站和超级链接等。
(6)学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本课题网页的结构和操作方法,学生有疑问请教老师。
2.情景创设。
(1)新课导入:大屏幕展示“美国西部风光”:从西进运动兴起至今不过二百年,开发时期不过百年时间,但其间变化之大令人瞠目。从莽莽草原、戈壁沙漠到今天城市林立、工业发达,几乎是转眼完成,而考察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丰富繁杂,在世界列国中恐无出其右者。美国西部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行家的关注,用文字和音像材料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2)展示目标:教师点击相关菜单,集中学生注意力,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展示本课题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如“西进之路”的教学目标可如下设计:第一,了解美国西进运动的时代背景;第二,掌握美国西部地区的范围和自然地理特征;第三,认识西进运动对美国经济的推动;第四,从美国政府的角度分析西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通过西进运动中牛仔、淘金者、印第安人及外国移民几个视角全方位地了解这场运动对美国的深远影响;第六,根据有关资料(面积、人口、资源、背景、政策等),比较我国西部大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异同,进一步讨论我国西部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3.主体探究。教师点击复位菜单,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上网自由浏览。学生可浏览教师课前制作的网页,可通过Internet搜集有关资料,也可利用搜索引擎,输入“西进运动”等得到大量相关内容。
4.协作学习。教师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八个小课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一个小课题,如西进中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美国政府官员以及西进中的牛仔、印第安人、外国移民和淘金者。组合成八个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分析、综合有关资料。将讨论结果发送以课堂讨论区,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各小组讨论的结果,通过各种形式或大屏幕展示出来,学生一起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和评价。
5.迁移运用。教师点击复位菜单,让学生打开课堂检测网页。本网页有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检测题,尤其以材料分析题和读图分析题为主。学生可通过E-mail将答案发给老师,教师在主机服务器上收到学生答案后,既可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将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全班同学集体评价。
6.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题作总体归纳,回归教学目标,布置拓展问题。如:用政治、地理、历史的有关知识正确分析“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一股暖风向西吹”的现象;美国向西部扩张对美国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但却是印地安人的灾难史。联系我国现在的西部开发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当然,在网络环境下的历史学科自主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机结合,避免“技术万能观”。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在历史网络课堂上绝对不能忽视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如果缺少必要的语言交流就容易使一部分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与课堂教学无关的网页上去了。整堂课也变成了“死”课,缺乏活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质就是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使“教”与“学”趋于一致,而教师在一堂网络课的前前后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我们既是网络课的编著、导演、演员,同时也是网络课的导游和技师。要当好这些多重身份,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地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