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在于重过程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探究规律在新标准中占有显赫的地位,无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教学中不免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这其中的艰难和尴尬。
自由落体规律的探究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探究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涉及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和伽利略的正确观念的建立过程,这一步的探究比较容易达到目的,但探究到自由落体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课本中的铺垫就太少: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数据的处理、判断的方法、数据的计算课本中都没有太多的交待,更难的是什么使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一点都不知道,要在探究中建立起来。学生这回就真的晕菜了。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放开手让学生探究,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学生的探究过程,一个近50人的班级真正动手实验并得到象样的数据的不到10 名学生,大部分同学不知道探究了什么,数据无法处理,无法求出重力加速度。尽管探究完成后,老师使尽浑身解数,好多学生虽然附和着但看得出还是不知所云,效果不太理想。在过去的教学中,是先学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让学生熟悉了加速度的计算和数据的处理,然后专门在实验课上老师一步一步辅导完成的,即使那时要完成加速度的测量也相当困难,何况现在一切都在探索中完成,情况当然可想而知。这节课让我体会了,少部分学生的精彩探究和大部分学生的不知所云的尴尬。
只要问一问物理或化学老师,就知道老师最感困难的课就是探究课,除了准备上的困难外,最大的难是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并能较好地在规定的一两节课时间内完成前人几年甚至几十年完成的探究。下面再看看另一个探究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
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是一个更重要的探究课,实验设备要求较高,要用到气垫导轨、气压泵、光电门、计数器等等设备,这些东西学生过去根本没看到过,准备上虽然要花大量的时间,想着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老师都乐于完成。可是,课上下来,学生除了感觉新鲜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为验证a与F和m 的关系要不停的对质量、长度、时间、速度做测量,实验分两次完成,每次要完成5组数据的测量,一共要完成十组数据的测量 (一组数据包括t1、t2、 s、 m 或F)。还要用到公式v=s/t 对数据进行计算,然后再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化处理才能得到实验结论,开玩笑的是,教材用一节课完成这一探究,就算是老师亲自动手根本也无法完成。如果用两节课完成,课时上的安排就要求连堂。还有人建议,一节课完成数据的测量,让学生在课下处理数据。可这么一大把数据学生能搞清谁是谁吗?即使他能处理,也会因为太繁而置之不理的。想来想去,老师用office 中的excel 来帮助学生处理数据,老师的想法是一方面加快数据的处理,同时让学生懂得用电脑帮助我们探究,可是要把这个excel搞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后,我了解了一下同学们对这节课的感受,大部分同学的感觉是:这样的课很有意思,对探究的结果也能有朦胧的了解,真正搞清哪些数据的含义,了解探究的过程的不多。这样的探究最多也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探究。
另一方面,像我校这样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20个班的编制,课程的进度一致,新课程标准中没有设专门的实验课,理论教学和实验探究融为一体,几乎每节课都有这样的探究过程,如果每节课的探究都落实下来,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要求也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更何况有些学校实验条件差一点,连实验都开不出,探究过程如何能够完成呢?
谈到这里,我们就会体会到探究教学的艰难和尴尬了。一方面,重过程完成探究能使学生更好的建构知识体系,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学中新的难度也的确是过去没见到过的。只要我们不断努力,课堂上的尴尬相信在我们不断的探索中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