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种方案(以《水循环》为例)
方案一(旧课程观下):老师讲,学生边听边画,画完后提问。
方案二(新课程观下):分三步——
Ø 学生根据课本先画(老师提示:注意分析各环节的先后和水量的大小)
Ø 学生交流“画”的步骤
Ø 老师指出正确的画法,画完后提问
2、“价值”比较
假设: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收益”是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越“有益”,学生参与后的收益就越大。
根据前面的假设,比较两种方案的“价值”主要通过下列两个指标:
(1)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学生是教学活动参与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这一主体资格。参与度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衡量。
① 时间参与度(广度):学生对活动时间的参与程度。用学生实际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与应该参与时间之比表示。
② 深度参与度(深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纵深的程度。用实际参与深度与理想参与深度之比来表示。
方案 |
参 与 度 | |
时 间 |
深 度 | |
1 |
刺激来自学生自己,加上老师巡视时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刺激的强度增大,持续时间长,时间参与度高。 |
被动接受知识,属接受性学习,对再现性学习有利,培养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训练欠缺。参与的深度较浅。 |
2 |
同上 |
主动性强,属建构性学习,对能力的提高有利,有利于提高解决“这类”或“其他”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的深度大。 |
方案 |
目 标 |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1 |
效率高。知识落实牢固。 |
无认知冲突。强调知识的结构性,意在重建知识体系。重传授。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是知识的“批发商”。 |
老师是知识的化身,在课堂上充满权威,学生个性受到挤压,要么成为“绵羊”,要么充满反叛。 |
2 |
效率低。关注课本知识与经验的自觉结合。 |
有认知冲突。以经验为基础,意在建构知识体系。重生成。学生是知识体系的“建筑师”,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管理者”。 |
尊重个体经验,充满人文精神,强调合作学习,个人的表现欲望得到渲泄。使学生轻松愉快,人格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