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平介绍
Tagore Rabindranath (1861-1941)
印度诗人、哲学家和
民族主义者,
1913年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亚洲人。泰戈尔出生于孟加拉加尔各答一显贵家庭
,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艺术的熏陶,因而其文艺天才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901年,致力于教育改革,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传播印度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1921年,这所学校发展成为著名的印度国际大学。
20世纪初,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民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这个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 。
文学地位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就是泰戈尔的诗 。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
他以自己丰富多采的作品开创了孟加拉文学的新时代,对印度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他不愧为印度文坛的泰斗,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曾严厉谴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到中国访问,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
作家作品
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3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部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还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和近2000幅美术作品。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
冰心《繁星》《春水》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命运如同海风,乘着青春的舟,曲折地,飘游地,渡过了时光的海。
小说
中长篇小说:《四个人》(1916) ;《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
短篇小说:《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
短篇小说的成就
短篇小说是泰戈尔的第二个主要成就,仅次于诗歌。
泰戈尔是孟加拉文学以及印度文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开拓者。
印度古典梵文文学极为发达,孟加拉民间文学也绚丽多姿。就散文文学而言,虽不乏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寓言、传说、神话等等,但却没有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在泰翁大量创作短篇小说之前,这一体裁在孟加拉文学中还处于朦胧状态。“泰戈尔是孟加拉真正的短篇小说的创建者。”
戏剧:《顽固堡垒》(1911)、《人红夹竹桃》(1926)等
散文:《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检查预习
1、故事中的喀布尔人是什么身份?
2、喀布尔人是怎样与小敏妮成为朋友的?
3、喀布尔人因为什么事情被投入监狱?
4、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5、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简要概括本文的情节.
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结识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岁的小女儿敏妮。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并持续了多年。这种真挚之爱也感动了敏妮的父亲。在喀布尔人从监狱里出来看望敏妮时,他紧缩敏妮的婚礼开支,资助喀布尔人回家,尽力使这久出不归的父亲能与自己亲生女儿重逢。
1、喀布尔人疼爱敏妮的原因是什么?
喀布尔人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所以对敏妮特别疼爱。
2、文中“我”对喀布尔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一开始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小贩看待,所以当喀布尔人送干果给敏妮时,“我”给了他钱。
后来发现他与敏妮成了好朋友,开始慢慢改变看法,并相信他对敏妮不会有什么威胁,也就放心了。
婚礼上他的到来,让“我”有了不好的预兆,态度有点冷淡。
直到看到他小心保存的自己女儿的手印,才终于明白了这个喀布尔人,对他的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并缩减婚礼开支,资助他回家与女儿团聚。
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例:“他伸手到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 不是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印迹总在他心上”。
这一细节使人们终于认识了喀布尔人,任何疑虑和担心都会云消雾散,而且会对喀布尔人肃然起敬。泰戈尔对“小小的手印”这一细节的渲染,使喀布尔小贩这一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逼真的印象使人终生难忘。仿佛一提到父爱,便会使我们想起这个喀布尔人,想起这一细节——它对喀布尔人爱子之心的展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更具文学史的典型意义。
4、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是怎样体现的?
超越阶层的深沉父爱。
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父女的感情和对穷人的同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挖掘和表现极为深刻。爱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之间迢遥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这怎么能不“在人们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感情”(高尔基语)。
艺术特色
1、细节描写:不仅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并使文章的主题得以突显。
2、诗化风格:把抒情诗和短篇小说结合了起来,从而抒发出激荡肺腑的情感。
泰戈尔短篇小说特色和艺术成就总结
短篇小说一直是泰戈尔最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
16岁时,他就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
90年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这种兴致经久不衰,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周。60余年他创作了100余篇短篇小说(约百万字)。这在短篇小说体裁刚在孟加拉文学中诞生的年代,不能不算是惊人的成果。
从效果方面来看,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一样,都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篇章。
泰翁的小说,大胆运用民间口语,给孟加拉文学语言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促进了孟加拉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泰戈尔短篇小说涉及的面极为广泛,几乎每一篇都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作品中,到处可见真与假的博击,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立,爱与恨的抗衡。作家总是旗帜鲜明地同情弱者,反对强权;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他愈是较完美地把爱和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写得愈真挚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们去憎恨那些破坏友爱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