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内容 |
教学
环节 |
活动
时间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导入 |
5分钟 |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再引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
理解基本概念,了解本节内容的宏观背景。 |
概述性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 |
水土流失 |
介绍水土流失 |
2分钟 |
介绍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 |
理解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 |
|
分析水土流失 |
10分钟 |
分析水土流失——模型研讨。教师提供一个水土流失的分析模型图,模型中设计降水、植被、地面坡度、地表物质成分等因素各不相同的四个地点,供学生观察分析。 |
观察图形,想象、思考、推理,比较不同条件下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分析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 | |
总结水土流失 |
2分钟 |
总结并展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
整理研讨成果,形成新知。 |
|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
认识黄土高原 |
3分钟 |
展示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 |
读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的景观特点。 |
|
感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
5分钟 |
展示黄河上中下游的景观图片,提示学生观察,注意观察顺序并及时总结。帮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
通过黄河壶口段的水色和黄河入海处河水和海水巨大的色差,感知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通过黄河上、中、下游水色的比较,感知黄河含沙量的变化,并推导出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通过地上河的简单分析,明白黄河下游淤积的严重性。 |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积累充分的感性知识,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 |
分析原因 |
10分钟 |
回到模型,对照黄土高原的实际,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
根据模型,结合黄土高原的各方面特点,分析总结黄土高原降水、土质、地形、植被状况,得出结论。 |
由模型到实际,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分析方法。 | |
|
巩固练习 |
3分钟 |
将本节内容中各要素的因果关系浓缩为一个逻辑框图题,学生当堂分析,训练巩固。 |
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意见,各小组陈述结论后,教师予以总结点评,对学生做错的地方予以点拨。 |
当堂练习巩固。 |
教学
内容 |
教学
环节 |
活动
时间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
上游:侵蚀和淤积。 |
5分钟 |
播放水土流失现象的视频资料,展示黄土高原因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景观、黄土高原沟谷的沉积物景观。分析流水速度与冲、淤的关系。 |
回忆河流上中下游侵蚀与堆积的一般规律,了解河流中水沙运动的动力模型,理解河水流速与侵蚀和堆积的关系。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侵蚀和淤积现象的危害。 |
|
下游: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
5分钟 |
回顾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提供三门峡水库建设运营的成败得失的资料。 |
阅读三门峡水利枢纽相关资料,理解淤积作用对于江河湖库的危害。理解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当地,而且祸及下游 |
| |
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
5分钟 |
回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等知识。引导学生分析。 |
回顾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分析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剧对当地气候、河流水文的影响,认识水旱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 |
| |
水土资源开发。 |
1分钟 |
简述 |
|
从简介绍或略去不讲。 | |
|
思路启发 |
2分钟 |
教师逐步创设问题情境:在影响水土流失的诸因素中,哪些是人类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人类无法控制或改变的?如何减轻下游地区受害程度? |
回顾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根据教师提问引导,“对症下药”思考水土流失治理的可行措施。 |
由一般到个别进行逻辑推演。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
生物措施 |
6分钟 |
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改善植被能使生态环境全面好转,使学生理解植树种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
思考并列举改善植被条件的措施,通过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政策的合理性的分析,认识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
|
工程措施 |
5分钟 |
介绍工程措施的效果,使学生理解工程措施可通过改变水沙运动的自然规律,达到河流上下游兼顾、生态与生产兼顾的治理效果。 |
认识植被恢复的长期性和见效慢的特点,了解工程措施的必要性,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
| |
小流域综合治理 |
6分钟 |
介绍小流域的基本概念,出示小流域图片。问题引导:小流域的不同部位——陡坡、缓坡、上游沟道、下游沟道,应该分别采用什么治理措施?为什么?经过综合治理后的小流域,区域内的水土情况会有何变化?对下游地区会有何影响?如果每个小流域都治理好了,黄河会有什么变化? |
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对小流域治理的措施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认识水土流失的区域治理,必须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能解决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能对下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全局的可持续发展。 |
回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以突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线。 | |
|
总结与巩固 |
5分钟 |
将本节内容中各要素的因果关系浓缩为一个逻辑框图题,学生当堂分析,训练巩固。 |
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意见,各小组陈述结论后,教师予以总结点评,对学生做错的地方予以点拨。 |
当堂练习巩固。 |
|
要求 |
评价等级 |
知识和能力 |
1、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治理对策;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及主要对策的一般方法。 |
|
过程和方法 |
1、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综合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自主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2、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表达、交流、反思、共享自己地理学习的心得和体会、见解和成果。 |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养成了因地制宜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