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策略的实施和想法
1.认同策略
今天下午,我们三年级组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内容为柯萍老师主讲的《花钟》。通过讨论和交流,老师们对备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备课不只是写教案,备课是一个“过程”,备课就是要吃透课程标准,分解、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寻找、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思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预测学生的参与度及学习效果;认真反思教学得失等。集体备课解决的只是一个例子,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讨论让大家的认识统一了,提高了集体备课实施的效果。
2.引领策略
我们认为,如果备课仅仅让年级学科组独立实施,实施的水平及教案的质量就可能在原地打圈圈。进行适度引领,可以使备课工作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引领可以采用诸如专题研讨、专家引航、参与打磨、课例分析和教案答辩等形式。
3.服务策略
为了保证备课策略的有效实施,我们年级组老师准备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教学最优化.
三人行——有效的教研活动 明霞
一说教研活动,很多人就感叹,说现在的许多教研活动成为一种摆设和招牌,实际的教研活动效果差,凑在一起谈闲话多、研讨少,缺乏真正深入扎实的研究。在很多的学校、教研组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这不是真正的教学研讨,而是应付。但我感到,我们初一年级生物教研组的教学研讨活动却是针对性最强、也是最有实效的。
我们年级生物小组过去只有我和张老师两个人,研讨是经常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教材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实验训练的问题、课后练习的问题,等等问题让当老师的我们无所适从,必然要多进行研讨了,但由于工作量太大,常常忙得顾此失彼。过了五一长假后,因李老师休假结束,我们初一生物组就成了三人小团体了,工作量相对减轻,研讨活动也就更多了。虽说按照学校的规定是每周一次教研活动,但事实上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研活动,因为我们三人都是第一次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新教材中的结构、知识体系等都与旧教材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活动内容,还有很多属于跨学科的知识之间的融合,这就给我们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竟如何上好每一堂课,不是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能造出来的,于是,每天的研讨就成为们三人的必修课。
比如说“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其内容就是关于植物的呼吸作用,牵扯到三个演示实验,还有呼吸作用的意义、实质等内容,我们三人小组就从实际需要出发,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实施实验的思路,需要准备的用品等等,在确定了思路后,张老师和李老师经过多次与实验员协商,借来了二十多个集气瓶,请实验员买来小麦种子开始实验的准备工作,最后才使得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顺利完成;再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要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能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按照课本上的要求需要采集金鱼藻进行实验,但需要到河流或者水库中采集,没有大半天的时间是无法采集回来的,她们二位就和我商议,是否去掉这个演示实验改为讲一讲就可以了。虽说学生对于“燃烧需要氧气”都有生活经验,讲一讲学生也能明白,但这个过程学生不曾看到,究竟怎么证明植物能放出氧气呢?没有让学生亲眼看到总是教学的一种遗憾,我就提出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植物替代?比如用一些草或者枝条放在密闭的容器内,放在阳光下是否能放出氧气?说干就干,我们马上到校园里采集了草坪上的绿草分装在几个大的集气瓶内,置于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到下午上班时我们就试验:将点燃的火柴吹灭放入瓶中,马上见到火柴复燃!太好了,实验成功了,我们就心安理得的等着上课演示了。
不仅对实验内容我们集体策划、准备,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资源、练习我们也是不断的研讨,以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有时候对于一节课的讨论会持续数天。还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课,其中课本上介绍了著名的普里斯特利实验并配有4幅连环画,让学生自己看书完成可以明白。但李老师告诉我发现网络上有普里斯特利实验的flash动画无法下载,我就开始搜索,也找到了但不能下载,实在可惜。我就不信只有一个网站有它,就换了一种方式搜索——输入“普里斯特利”搜索“音乐”,后面标注flash的一个个打开,最后终于找到并下载成功了,为我们的课堂又增加了一个亮点,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光合作用是个难点,科学家所做过的类似的实验无数,张老师又从网上搜索到了一副非常清晰的“恩吉尔曼实验”图片,正好可以放在课堂的后面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作为巩固本节知识所用。仅就这一节课的备课,我们就花了至少三天的时间研讨、准备、收集资料。
课本的最后一节课是“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很少,着重就是了解我国植被类型和目前环境破坏情况、我国相关的措施、法律,可以说是对本册内容的提炼和升华,通过对全书的学习总结上升到“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高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渲染,这样的课,在很多人来说,通常是简简单单的说一说、背一背了事,甚至有的直接让学生自己看一看就算了,但我感觉这是一个大好的教育机会不能错过。我记得很早以前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首歌,是国外的一位歌星演唱的MTV,画面上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森林被破坏、人和动物无家可归以及大量动物死亡的真实画面,至今难忘,但却没记住歌曲的名字,问张老师也说也有点印象,于是李老师和张老师又开始大量的搜索,询问喜爱音乐的老师有谁听过这首歌,最后终于找到了歌曲名字是“Earth song”(地球之歌),演唱者是迈克尔·杰克逊,李老师从一个固定的电影网站找到了可还是不能下载,我就另外从百度输入“Earth song”搜索音乐,最后不仅找到了这首歌的MTV,还找到了不同版本的flash,最后经过比较,感觉还是MTV的效果最好。看着画面上一棵棵倒下的大树、一阵阵疯狂的沙尘暴、一匹匹倒下的大象,还有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自然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必须保卫我们生存的环境!所以将这首歌用到下一周的课堂上,效果一定好。另外,李老师还找到了我国森林覆盖率等相关的视频资料,我又找到了很美丽的flash动画“野鸟情歌”,可以渲染课堂的气氛。资料齐全了,最初我们计划首先播放Earth song,再让学生分析我国植被类型等内容,最后用美丽的“野鸟情歌”结束,张老师认为:先用美丽的田园式的“野鸟情歌”音乐引入,最后让学生欣赏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Earth song》,看到人类破坏环境的后果,或许效果更好。这个思路的确不错,所以,我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又再一次调整了顺序,期待下周上课获得更好的效果。
近两天我们又在商议,到了最后阶段的复习怎么进行?毕竟全市还要统考,这么多的内容,不串讲直接做题的话,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讲的话内容太多怎么讲?我提议,我们把本册书的内容划分成几大部分,每人重点负责一部分进行备课的设计,并且每人要提前将设计好的课公开展示,然后三人研讨确定出最佳复习策略,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主,教给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的方法,对于教研室下发的若干套练习可以精选、精练、精讲,争取我们每周的两课时比其他学校的三课时效益更高。
除了教学过程、方案的研讨,我们也常常一起讨论课后的练习题、基础训练上的习题等的研讨,因为有许多的练习在设计上不尽合理,甚至还有错题,只有讨论了,我们才知道那些题目是科学、合理的,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巩固和情感的提升,而对于错题必须予以删除,否则不仅不能起到有效的训练作用,还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
虽说我们三人每天都会研究,对每一节课都要集体讨论确定思路,资源共享,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不可能采用同样的模式上课,所以,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每个人再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求同存异。每每看到我们三人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一同设计课件、搜索资料的情形,周围的同事总是羡慕不已,甚至有的老师忍不住来看我们讨论、并走进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