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然而一些教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
在听课过程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背后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合作如果不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展开讨论,就是没有价值的合作;准备时间过短,讨论匆匆,就无法充分合作;没有形成合作机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分工,合作学习就成了课堂的“画蛇添足”,从而浪费时间。
误区二:过分追求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不能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
误区三:滥用赏识激励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赏识教育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然而,有些教师却滥用赏识教育,经常挂在教师嘴边的是“你真棒”。一节课中,一个学生有时会得到十多个“你真棒”。
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然而,一些教师却曲解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不准确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大加赞誉。这样做,一方面显得老师的赞誉太滥;另一方面,容易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