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笔者综合分析,笔者认为2010年高考文言文将会呈现以下趋势,希望各位考生及老师认真阅读,不足支持,还望多提出意见。谢谢!高考文言文的题型相对稳定,包括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
1.单项选择题的题量与分值
在18套高考试卷中,均设有单项选择题。各套试卷单项选择题的题量与分值分别是:全国卷Ⅰ、全国卷Ⅱ、重庆卷、安徽卷、海南筑宁夏卷、湖南卷、湖北卷、江苏卷、辽宁卷、四川卷、福建卷(两篇文言文)等设3题,每题3分,共9分;天津卷、广东卷、江西卷、山东卷、浙江卷等设4题,每题3分,共12分;北京卷设5题,每题3分,共15分;上海卷(两篇文言文)共设4题,每题2分,共8分。单项选择题设3题的试卷共有10套,占了半数以上。除上海卷每题2分外,其余17套试卷均每题3分。
2.非选择题的题量与分值
在18套高考试卷中,均设有非单项选择题。非单项选择题主要包括翻译题、断句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翻译题: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海南筑宁夏卷设2题,共10分;天津卷设3题,共8分;安徽卷、山东卷、湖北卷、江苏卷、江西卷设3题,共10分;上海卷、广东卷、浙江卷设2题,共6分;重庆卷设2题,共8分;福建卷设2题,共9分;湖南卷设3题,共9分;辽宁卷、四川卷设2题,共10分。
断句题:北京卷设1题,5分;重庆卷设1题,2分;广东卷设1题,4分;江苏卷设1题,6分。
填空题:上海卷(两篇文言文)设4题,共8分。
简答题:上海卷(两篇文言文)设3题,共8分;福建卷设1题,3分;湖南卷设1题,4分;江苏卷设2题,共4分;浙江卷设2题,共4分。
除北京卷外,其余17套试卷均设翻译题;有4套试卷设了断句题;只有上海卷设了填空题;有5套试卷设了简答题。翻译题10分的有10套试卷,占了半数以上;9分的有2套试卷;8分的有2套试卷;6分的有3套试卷。断句题分值从2分到6分不等,设分不是很均衡。简答题除上海卷8分外,其余各卷均在3-4分之间。
考题剖析
综观今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一些规律与特点,现作简要陈述。
1.选文内容,人物传记仍是重点
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1篇)、福建卷、广东卷、海南筑宁夏卷、湖北卷(1篇)、江苏卷、江西卷、辽宁卷等12套试卷均为人物传记,数量相当可观。只有为数不多的上海卷(1篇)、重庆卷、安徽卷、湖南卷、山东卷、四川卷、浙江卷不是人物传记。非人物传记的一般为游记类、论说类、赠序类和笔记类,所占比例较小。人物传记虽然与2008年的16份相比略有减少,但主流地位依旧。人物传记之所以成为文言文选文的重点,笔者分析跟其浅显易懂不无关系。《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而一些古代散文虽然很优秀但因其理解难度过大因而并不适合考查学生。从这个角度考虑,在短期内,人物传记仍是文言文选文的重点。
2.选文来源,从“一本”到“多元”
2008年,有10套试卷的文言文来自《二十四史》,相比而言,今年只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北京卷、广东卷、海南筑宁夏卷、辽宁卷等6套试卷选文来自《二十四史》,但尽管如此,仍占所有试卷的三分之一比例。虽然人物传记的数量仍然相当可观,但选文的来源则可以大胆突破。在18套试卷中,有12套试卷已经走向多元。其中,诸子散文和各朝各代的文章大家文集成为新的首选。比如,山东卷选自《韩非子》,天津卷选自《管子》,江西卷选自《魏叔子文集》,福建卷选自《震川先生集》,湖北卷选自《东坡全集》,等等。
3.选文数量,仍以一篇为主
在今年的18套试卷中,绝大多数试卷仍是只考一篇文言文。即使是考查两篇的,也往往以一篇为主。北京卷在选了叔孙通传之外,考查了一段关于《老子》的断句题,5分,只占文言文部分赋分的四分之一;福建卷在选了张自新传之外,考查了两句《论语》的理解题,6分,占文言文部分赋分的四分之一多一点;湖北卷选文虽然是两篇,但是两篇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和一篇相差不多;江苏卷在选了沈通明传之外,考查了一段关于《答庄充书》的文字,设了两个题,10分,相对而言分值较高,占了文言文部分赋分的三分之一;浙江卷在选了《宝绘堂记》之外,考查了一段《论语》的理解题,4分,占文言文部分赋分的四分之一。只有上海卷两篇文言文,并列设题,分值不分伯仲。其余12套试卷均只考查一篇文言文。根据近几年的命题情况来看,短时间内,选文数量不会继续上升。
4.题型设计,稳定中有所创新
单项选择题和翻译题是文言文命题的重点,综观18套高考语文试卷,单项选择题均有考查,翻译题只有北京卷没有考查,整体命题比较稳定。与2008年相比,断句题比较平稳,简答题数量有所上升,2008年和2009年断句题均为4套;2008年简答题只有2套,2009年则上升为5套,简答题上升趋势明显。另外,2009年上海卷还考查了填空题,填空题成为文言文考查新的题型。
5.命题设计,注重理解兼顾课本
在语文试题的考查中,与课本联系最为密切的只有两个:一是默写,二就是文言文。然而,综观18套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的考查已愈来愈注重对选文的理解,与课本的知识链接已越来越少。文言文考查一般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信息、归纳总结和翻译。在以往的考试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考查往往和课本联系起来,但现在这种命题已趋于没落。2009年,只有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安徽卷、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浙江卷等9套试卷仍然兼顾课本命题,仅占了一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注重理解的命题会逐渐成为主流。
金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2009年全国卷Ⅰ)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评析】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D项“动”,应为“总是,常常”。答案:D。
【思路分析】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评析】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采用排除法,①表明魏德深的下属尽心尽力工作,完成的数量常常是各县中最多的。故排除A、B;③“未尝辄敢出门”是奸滑之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被魏德深震慑住了,不敢轻易出门,故排除A和C;⑥“乃断从贵乡”是说作者作出判决,顺从了贵乡县的民意。故排除B、C。答案:D。
【思路分析】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作此类题目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评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赵君实只能躲在家里,从不敢随便出门,而那些逃亡他乡的人,都回来了”。答案:C。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或“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事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评析】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涉及理解文言句式和文言实词,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令长”、“指麾”、“者”三处,第(2)句注意“众庶”、“合境”、“从”三处。第一句:“令长”可答“县令、县长、长官、官员”等;“指麾”可答“指挥、指使、命令、差遣、摆布、左右”等;“者”可答“……的”、“……的人”等,这三个词每译出一处给1分,译不出扣1分。译出句子大意,前半句给1分,后半句给1分,因翻译错误造成的词义不顺畅,不影响整体句子大意的,不重复扣分。答案:(1)(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很深,先后来到馆陶做县令县长的人,没有不受他指挥差遣的。第二句:“众庶”可答“广大老百姓、众人、民众、广大农民、许多百姓”等;“合境”可答“全县、全境、整个境内、全都”等;“从”可答“跟随、跟从、随从”等,这三个词每译出一处给1分,译不出扣1分。译出句子大意,前半句给1分,后半句给1分,因翻译错误造成的词义不顺畅,不影响整体句子大意的,不重复扣分。答案:(2)馆陶境内的众多百姓,全都悲伤哭泣,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安家的有几百户。
【思路分析】考生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有的内容是可以意译的,是比较灵活的,比如第一句中的“深相交结”、“前后”和第二句中的“悲泣”、“因”和“居住者”,译出大意即可,不求甚解;但有些字词就必须直译,译得清楚,像上面所说的几个词,就必须译出,否则就失分了。
备考策略
一、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
1.加大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量
高考文言文考查均选自课外,除《二十四史》之外,诸子散文,各朝各代的名家文章则是重点选择的对象。我们不可能把上下五千年古文都读遍,所以对人物传记类、游记类、论说类、赠序类和笔记类应作重点阅读,人物传记类如《史记》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阅读《史记》可以了解人物传记类的格式、古代的官职及其变动等,对做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试题有很大的益处;游记类如姚鼐的《惜抱轩文集》、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以及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论说类如《韩非子》、《墨子》、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苏洵的《嘉佑集》等,其他类如《震川先生集》、《张耒集》、《阅微草堂笔记》等,都值得一读。加大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文言文训练,是文言文复习的主要措施。
2.加强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高中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应该进行全面学习。要结合课本、结合实例进行记忆。只有把这些知识学扎实,打好底子,能阅读起来才有高效、实效。虽然文言文以理解文意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就在这个范围之中。千万不要轻视这项学习,一定要把它作为学习的重点来抓。
3.强化文言知识的梳理和辨识
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知识一定要学会梳理,并要有辨识的意识。这类知识应落实到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梳理,分类记忆效果最好。要养成梳理文言知识的习惯,要培养辨识这些知识的意识,要不断总结,时常翻看,力求烂熟于心。
4.熟悉文言文考查的内容
文言文考查各省情况不太一样,应该根据自己省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比如,文言虚词的考查,像全国卷Ⅰ、全国卷Ⅱ、辽宁卷、海南筑宁夏卷等往往不把其作为重点,而像北京卷、天津卷、安徽卷等则将其作为重点。像有些省市,比如北京卷、重庆卷、广东卷、江苏卷等设有断句题,而其他省市则没有断句题;像有些省市,比如上海卷、福建卷、湖南卷、江苏卷、浙江卷等,设有简答题,而其他省市就没有简答题。而像文言实词、筛选信息和文意理解这类题则是各套试卷均进行考查。复习时应了解自己省市的考查情况,进行针对性复习。
二、高考文言文应试策略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文言文考查的多是对文意的理解,或以理解文意作为答题的基础,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即要对原文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基本信息。阅读时可以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论说类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游记文和笔记文要理清顺序和线索。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按图索骥,筛选整合
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依据题干要求,判断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查找、辨析和理解相关文段。特别像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的考查,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意确定出答案。所以看到一个字词的时候,一定要把其放进句子文段,还原文本,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无用信息。整合,是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筛选整合的这种方法不仅适合于筛选信息类题目,也同样适合于文意理解类和简答题中信息概括类题目。
3.掌握实词词义的推断五法
通假字音推断法:这种方法就是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词的意义。
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熟知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整齐句式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应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样的对应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和词义。
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完全采用逐词逐义排除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代入检验法: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主要题型是选择判断四个选项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时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的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又恰当的即为正确答案。
4.突破断句题的五种技巧
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当我们碰到断句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邪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
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5.避免文言文翻译五大硬伤
避免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即可,因为这些名词不容易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切忌“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避免该译不译,文白掺杂:有的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应该明确文言文必须逐字翻译,最好是一个字换成一个词,至少也要换另一个字进行阐释。
避免脱离语境,误译词语: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不要先入为主,以免误译词语。
避免该补不补,成分残缺: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避免该调不调,语序混乱: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句子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所以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语序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以上这些分析,仅仅代表个人观念,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