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得最响亮的一个词。怎么学?各校有各校策略,其形式可谓是层出不穷,至于学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不太惹人在意。我想,既然把教师业务学习当成一件大事,那么业务学习内容就该有个大致框架,过于随意的学习内容必然会冲淡学习效果。考虑到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紧扣四个方面展开业务学习。
一要巩固提高学识水平。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学识水平无可非议地是教师职业的第一道门槛。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教师的学历普遍拔高了一个档次,中师拔高成大专,大专拔高成本科。然而学历又不等同于学识,仅有一张合格的文凭还远远不够,甭说文凭真假水分如何,早年的那张文凭也不经旧,知识经不起岁月的淘洗,温故才能知新,倘若拿张反映同等学历的试卷测试在职教师一番,能够考出合格分数的教师孔怕为数不多。甚至,不少小学教师,虽然手持大专文凭,连初中知识也难以应付。笔者就数次听说过这样的事例。
二要全面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有了合格学识并不意味着就能把教师当得得心应手。教师“传道授业”,讲的是艺术,要想学生乐其教,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就要深刻领会教育心理学知识。事实与理论往往形成巨大反差,就笔者所了解,真正能自觉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业务进行学习的教师和学校实在找不出几个,个人经验替代了教育心理学知识。所以,不知晓苏霍姆林斯基,未阅读《给班主任的建议》,没听说“四颗糖”的故事也就见怪不怪了。笔者认为,纵有满腹经纶,不掌握教育规律,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个体多半会束手无策,纵有满腔热诚,不了解学生心理,终难走进学生心灵。
三要系统掌握新课程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以“标准”为准则,这好比射击,没有准星,再高明的射手中靶的几率也要大打折扣。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例,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可我们经常见到的课堂却是“精确理解”。笔者曾用一个问题私下考查过部分教师:“课程标准规定,一至三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不能少于多少?”结果无一人知晓。“课程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的“准星”,它应该驻扎在每个教师的脑海,时刻伴随教师左右。成都实验小学不愧是名校翘楚,以“重读新课标,预约新课堂”为主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新课标的鲜活标本,我想,大概是陆坊校长以见微知著的眼力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忽视与遗忘,认为有必要帮教师校正一下“准星”吧!
四要吸收积累名师的教育观点、经典教学案例。提高业务水平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教师能把课上好。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怎样才能上出好课?如果没有专家指点,如果仅靠个人摸索,其成长速度必然大打折扣。一个教师,倘能经常研究琢磨长期活跃在教学一线如李镇西、窦桂枚、于永正等名师,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其结果一定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写三年教案成不了名师,写三年反思一定会成为有名气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