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赢得孩子的笑脸,为了让孩子快乐,父母常常会感慨地给与。但是,并非越感慨越好。在“给予”的问题上,不能以孩子是否高兴为标准,而必须让孩子知道为什么给和为什么不给。
与20多年前的孩子相比,当今中国的大多数孩子似乎太幸福了,他们想要得到什么,就可以毫不费劲、毫无阻挡地得到,甚至有些孩子在很多时候还根本没有想要的时候,年轻的父母就早想方设法为孩子准备好了。为了让孩子快乐,为了让蛤仔高兴,有的父母似乎只差上天摘星星了。
为了让孩子快乐成长,做父母的适当地给与孩子提供一些物质条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你的经济条件越好,越应该不要随便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要啥有啥,什么都不缺的心理。家长无意的给与对孩子的心理也是有一定的向导作用的。家长在给孩子给予时,应尽可能的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有时候必须坚决的拒绝孩子的非分要求。要让孩子明白,要获得就必须有相应的付出,要用自己的汗水和诚实的劳动去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给予”教育或财富教育是家庭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孩子从刚到人间是并无多大差别,但是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却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不同的影响和不同的熏陶,当然也导致了不同行为习惯和不同的人上道路。因此,家长在向孩子给予之前,不仅要考虑到是否给予,而且要考虑到给予多少,应该在怎样的条件下给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予。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向孩子讲明为什么给与和为什么不给予的道理,而是自己一高兴就给,或是只要能让孩子高兴就给,或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就给,或只是孩子一生病就给等等,许多孩子一次次的变本加厉,养成一种很恶劣的物质习惯。当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时,孩子就会变得很空虚,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