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写作、散文信息量大、文字精美、感情充沛,在近代的现代作家中,值得深思。
单看书名,这是余秋雨一贯的风格-厚重、沧桑,对某些人文山水和文化现象的祭奠和缅怀,可理解为一篇篇文化的悼词,所以余秋雨先生笔下极深沉。写作就是对着一张纸,直到流出血和泪,余秋雨就是面对这些行走在消逝中的文化,不能自己地留下血泪。
余秋雨文化在魅力正是在于一代代的传承,在传承中变得丰满,没有传承的文化比将死亡。全书的格调至所以深沉,是因为全书讨论的是一个与死亡有关的话题,一个有学识的老者正在思考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文化如何传承。他试图用自己精美的散文去唤醒一些人,因为文化的死亡确实一个很可怕的词。
在《上海人》,《五城记》中,看似与文化无关,其实是对地狱对文化的一种探讨,文化是多种的,所以文化才容易传承下去。作者写地域对造成的文化差异,某种层面上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呼唤。
余秋雨的文章就像一个深潭,表面波澜不惊,里面藏着巨龙。我所说的是先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因为这种力量,散文也显得有力度。余秋雨先生用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里,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同时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散文形式。《文化苦旅》探索中国文化的命运历史和中国人的人格构成,给当代散文增添了一抹亮色。
对余秋雨散文的争论历来很多,有些人认为他的散文陷入了一种自我的重复之中,进入了批量化生产。这些质疑无疑都不无道理,但是瑕不掩瑜,好不妨碍余秋雨的散文作为当代散文重要部分的地位,所以读余秋雨的作品犹如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