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十年寒窗的辛苦,就在鲤鱼跳龙门前的最后阶段,数万名高中毕业生却放弃了一度期望良久的高考,同时也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这是怎样悲怆的一幕。新闻中说,放弃高考缘于"就业难"。那么,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如何妥善化解?显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撇开金融危机影响和高校扩招因素不谈,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之所以难,关键在于千篇一律的高等教育模式,制造了太多社会不需要甚至是不合格的"商品"。
过去,我们都知道学法律很吃香。全国就那么几所政法院校,不管你是西北政法还是中南政法毕业,用人单位都抢着要。可现在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法学专业。据统计,1998年全国高校有772个法学专业点,2005年已增长到2072个,增加了1.7倍;法学本专科毕业生1998年为2.96万人,2005年增长到16.30万人,增加4.5倍。某大学教授说:"开设法律课程固然有其必要性,但以现有的师资力量实在承受不了。"更重要的是,这么多的法律"人才",社会没有充足的工作岗位可以消化。
重复设置当然不只存在于法律系,很多所谓热门专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新闻学专业。1994年,全国高校新闻类专业点有66个,到1999年增加了58个,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但从1999年到2004年这5年内,竟增加了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更为惊人的是到2005年,新闻类专业点达到661个,一年就新增202个。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认为,"高校发展既不能盲目膨胀,也不能千篇一律,关键在于内涵的优化,办出个性特色,才能共同营造出良性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圈’"。否则千篇一律的教育内容,只能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人才",与国家和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相差愈来愈远。君不见,全国每年有数十万计的经济、金融专业的"高材生",但上海、广州要建国际金融中心,仍是金融人才奇缺-因为发展金融服务业缺的是高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而中国能够培养出这样人才的大学实在太少了。
美国高校既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学,也有只提供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还有一批学科特色鲜明的专门学院。许多高校都立足于自身特色,办出了一流水平。比如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不拘一格,不设department(系),只设division(组)。诺贝尔奖得主鲍林是化学家,他重视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获得诺贝尔奖。比德尔是遗传学家,他把遗传学和化学结合起来,搞生物化学遗传,也获得诺贝尔奖-在校方的鼓励下,他们一边独立思考,一边与不同学科的学者合作,所以能做出独创性的成果。试想,如果加州大学只会简单跟风,还能产出那么多科学巨匠和创新成果吗?
教育模式各具特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充满活力的基础,也是培养高水准人才的基础。现在该对现行教育体制"动刀"了,不然几年之后,"毕业后立即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只会更多,而放弃高考的穷人孩子也会更多。同时,这些人对社会感到的不满情绪则更难以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