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们常常无奈地说,对于小学的教育教学,谁都可以指手画脚。因为人们往往会觉得:谁没上过小学呢?小学的那些事儿谁不懂呢?于是,大家都来对小学中自己看不惯的现象提意见,而且一人一个说法,谁都觉得自己占理。老师们这样说,本来是为了强调小学的教育教学其实也是一项相当专业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不以家长、社会的喜好与意志为转移的。
可是,王老师站在家长和研究者的双重角度看孩子的作业,却发现了不少问题。同时,她没有单纯地建议教师减少作业量,而是从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学的各个角度出发,帮助教师判断作业的合理性。这种“指手画脚”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帮助老师们以另一双眼睛客观地审视教学。对于老师们来说,这种有益的“指手画脚”显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编者我的孩子进入三年级后,班上换了新的语文老师。从那以后,孩子的语文作业量一直很大,回家就只知道埋头写啊写的。我在高校里担任的正好是“语文课程与教学”专业的教学工作,看看这位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比照语文课程标准,发现了不少问题。
课程标准中的各阶段目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发展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有硬性的要求,如一个学期必须识多少字。也有相对柔性的要求,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教师应该把握这些要求的实质,在教学和课内外作业中引导学生努力达到相应的目标。上面那位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有的地方超标了,有的地方达标了,有的地方落实得有点走样。
超标处——会认、会写都得写
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的“识字与写字”一项中,对每学段识字和写字的数量都作了不同规定,低段和中段的教材在每一课后,对识字和写字也都作了区分。而课程的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识字和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既然这样,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对识字与写字区别对待: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让学生能够正确辨认、准确拼读、了解意思、口头组词就可以了;教材要求学生会写的字,除了要达到会认的要求外,还要正确理解、运用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