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取舍适度使用
回民中学副校长杨隽坦言,前几年,信息技术刚刚兴起,一些老师仅仅将幻灯片作为板书的替代品。结果,老师上课不写一个字,幻灯片从学生眼前一晃而过,课是“好看”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不知不觉被压缩了。一些理科教师干脆用实验录像代替了去实验室动手操作,学生动手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老师们渐渐摸索出经验——多媒体课件进课堂,取舍有讲究。语文教师发现,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图像资料可以激发他学习兴趣。然而,随着学生年级升高,理解力增强,他在阅读后会在脑海中产生自己的想象,此时,老师若出示图片,反而会使其思维受到束缚。数学老师觉得,在教授代数等抽象知识时,传统方法更管用,只有通过板书,一行行书写推理步骤,才能帮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监督使用情况
“不能动不动就打开投影仪,要想清楚对教学能起到什么作用,再打开。”校长乐霆告诉记者,为了引起老师重视,学校开始请学生记录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情况,每学期给老师评分,并不定期举行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对多媒体使用情况的反馈。
老师们也正在探索出信息技术使用妙招——数学教研组根据教材整理出每章节教学目标、重点、分层练习,全部上传至校园网,学生在教室电脑上用u盘即可下载;有语文老师开发出写作平台,不仅提供大量写作素材,还可以供学生发表习作,互相评价交流。
学校招聘新教师,写字是必考项目。在校方看来,科技再发达,板书能力仍是一名好教师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