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好”孩子
如今,一些年轻教师教学一遇到困难,就埋怨学校生源差。而在吴佩芳眼中,踏上讲台前,老师的责任不是仅仅“教——好孩子”,而是要“教好——孩子”。1962年进入建襄小学任教的梁惠明老师至今记得,在吴校长带领下,大家每天都主动留到七八点钟回家,总结学校每天情况,针对特殊情况群策群力想办法。现任逸夫小学校长戴舜琴是建襄小学第二任校长,回忆起当年学校开展的师生心灵沟通热线、老师为学生服务日等“爱生”活动,觉得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要教好每一个孩子,必须打出“情感牌”。
要打破“规矩”
在曾任上海小学校长的方振玉眼中,吴校长最大的特点是不守“规矩”。上世纪70年代末,她来到建襄小学任教。出于信任,吴校长就把一个最令老师头疼的毕业班交给她。20名学生中,只有5人没有留级。年轻的方振玉有些发怵,吴校长便和她一起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
受到“文革”影响,有的学生没有接受过好好的教育,连组词造句都困难,于是,“填空”作文法产生了,让学生一点点感受成功。
学生表现不佳,年轻老师第一反应就是联系家长,但吴校长却提醒方振玉,要根据孩子实际家庭情况想办法。
“要动脑筋,没有一个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方振玉相信,吴校长的这句话,值得很多年轻教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