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教授不是提出这个观点的第一人,在她之前有很多学者、教授都就学会提问及其对创新的作用谈过看法。但据记者了解,现在上海各种学术讲座、科普类报告会不少,听众也很踊跃,不过争先恐后提问的情况还不多见,个别演讲会或报告会在进入听众提问环节时还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尤其是一些国内知名专家的报告会,常常会发生听众不敢提问的情况。市科协普及部部长赵卫建觉得,相较于国外此类讲座的提问盛况,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听众质疑精神不够。
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贾能勤教授向记者说起了他读博时的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有关介孔材料的报告会,在会上,他问了一个介孔材料孔径的问题,报告人的答案让他为之一振,该介孔材料直径的大小竟然与蛋白质、酶的分子直径非常接近,如果将介孔材料作为蛋白质、酶的固定材料,意味着就能长期保持酶的活性了。实验证明这个想法非常有效,而且在当时属于比较领先的做法。因提问大大受益的贾老师从此养成了提问的习惯,并多方鼓励自己的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
针对现在各类讲座增多,而提问欠踊跃的情况,很多科教工作者认为,提问不够热烈的根子还是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如果不改变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从小就被要求接受所有的既有知识,而不是学习如何质疑,久而久之,青年人最可贵的不囿成规的锐气就淡化直至消弭,提不出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应当把学会提问、培养创新思维纳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和敏锐的心。
今天,你提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