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消息二则
一、
(一)
1. dāng dí sài jiān yǐ
2. 枯 朽 溃 泄 督
(二)
1. D
2. “不料”是没有想到的意思。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不料”讽刺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三)略
(四)
1. 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
2. 标题、导语、主体;电头;消息头
3.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
(一)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 事件发展顺序;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西路、东路大军写得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对西路军描写中加入了原因分析,东路军所遇抵抗较强。
3.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我军渡江的气势。
(二)
1. 19日5时30分福建平潭海域两船相撞,13人落水,4人获救3人死亡6人失踪。
2. “确认”不能删去。确认表明搜救队对死亡的人有严格意义的事实认证,体现了搜救工作的严谨性,也表明了新闻写作的准确性。
三、略。
第2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
(一)bān zhǔ zhòng cái 建 额
(二)C
(三)略
(四)
1. 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2.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重要性递减
二、
(一)
1. 交代了消息发布的国家、新闻机构、地点、时间等信息
2. 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
3. 第2段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人及贡献,第3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奖金来源、时间、地点,第4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及管理、评议办法。这三段不能颠倒,围绕“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个主题,三段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排序的。
(二)
1. 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 科斯塔的手术要保持清醒确保不会损害语言能力,另外她想通过唱歌来给自己信心和力量;她做好了边手术,边唱歌的心理调试,记起自己写的歌;顺利度过8小时的手术,术后4天,她已经出院,可以走路、说话。
3. 略(可以从科斯塔或医生等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略
第3课 “飞天”凌空
一、
(一)
1. líng qiáo yíng qiǎo bǐng zhōng
2. 壁 慨 酷 潇
(二)略
二、
(一)
1. 着重抓住吕伟跳水动作,并对此进行细致刻画。
2. 运用了动作描写,“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3.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二)
1. 导语 中国人申奥成 功后,心情十分激动喜悦。
2. 表达了申奥成功的自豪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 要素包含:时间:7月13日 地点:莫斯科世贸中心 人物:中国人 经过:两轮投票获票数量 结果:申奥成功
4. 数字的运用,让事实说话,更有说服力,让读者明确中国的优势,告诉我们申奥成 功是众望所归,去掉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体现了消息的真实客观性。
三、略。
第4课 一着惊海天
一、
(一)
1. wéi xián juān dān hàn bēng
2. 冽 坠 湛 苟
(二)略
二、
(一)
1. 主标题“一着”指舰载机成功着舰,“惊海天”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舰载机着舰的影响之大,标题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属于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着舰作铺垫。
3. 运用比喻手法,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突出着舰的艰难与危险,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也为之紧张不已。
(二)
1. zài zǎi lí tiǎo
2. “今天上午美国……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3. 震惊、致哀、哀悼
4. A
5. 不能。因为不是全部,而当时的人是不可能完全停止活动的。如果去掉“几乎”,则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无法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客观性。
6. 总统和夫人非常震惊,总统做好善后工作,众议院中断会议。
三、略(符合句式要求,内容连贯即可。)
第5课 藤野先生
一、
(一)
1. jié jī wù xǐng
2. 绯 荟 逊 匿
(二)
词典义:漂亮。
文章义:丑陋。这里运用反语,表示讽刺。
(三)略
二、
(一)
1. 指日本“爱国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一事。
2. D
3. D
4. “匿名信事件” “幻灯片事件”
(二)
1. 文中父亲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农民。他善良、正直、有点固执,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2.
(1)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
(2)“我”感受到了父亲所给予我的激励,努力向前。
3. “白发苍苍”、“修长的身子”、背“压成弓形”等。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因为承载的生活负担之重而过早衰老的形象。
4. 父亲背负的不仅仅是书,更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希望。(言之有理即可)
三、例: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装扮一方晴空。
第13课 背影
一、
(一)
1. jí sù chú pán xiè zhù
2.
(1)B A D C
(2)B C A D
(3)D A B C
(4)D A B C
(二)
赋闲:指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因《闲居赋》而得名。
颓唐:萎靡不振的样子,课文中指家境衰败。
不能自已:不能停止,课文中是“不能控制”的意思。
(三)朱自清 佩弦 散文家 诗人 学者 《荷塘月色》《春》《绿》《匆匆》
二、
(一)
1. 攀 缩 倾 搀
2. 不好 ,“蹒跚”不仅有慢的意思,而且还有摇摆的意思,如果改成了“慢慢”,就不能表现出父亲步履艰难,行动不便的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的伟大、无私。
3.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 因不舍、留恋而流泪。
4. 不设统一答案。赞成任何一方均可,但必须结合课文父亲的形象来谈,有理有据。
(二)
1. ①没有享受过父爱。“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 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 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
2. 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3. 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事例: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
4. 与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相呼应。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
5.
(1)①对儿子都有深沉的爱。②父爱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通过语言。③都肩负着家庭重担。
(2)提示:围绕“代沟”谈观点并做分析。
三、
1. 略 2. C
第14课 白杨礼赞
一、
(一)
1. dǐ yān suō qí
2. 倔强 虬枝 开垦 鄙视
(二)
1.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2.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二、
(一)
1. 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枝、干、叶皆挺拔向上,不旁逸斜出;树皮光滑泛青(有银色的晕圈);姿态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伸展,高大参天。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力争上游、不折不挠,对抗风雪。
2. 不能互换顺序。这四句话连用四个“难道”,句式的反问、排比,使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从“只是树”到“北方的农民”,再到“家乡的哨兵”,最后到“团结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联想到的形象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使主题逐层深化。
3. 内容上,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了白杨树的质朴常见的外形和它所代表的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屈不挠、团结上进的精神意志;结构上,不仅开篇点题,首尾呼应,更贯穿全文,成为文章的抒情线索。
4.《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文章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
1. 一方面,沙石堆的形状与坟场的土堆外形相近;另一方面,“坟场”意味着死亡,这样同戈壁滩残酷的生存环境相吻合,作者借此歌颂驼骆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
2. 不能删去。继前四段描写骆驼刺后,第⑤段作者笔锋一转,将城市的冷漠与沙漠的荒凉联系起来,引出了第⑥段中骆驼刺的象征意义,使文章由赞颂植物过渡到对社会群体的理性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
|
骆驼刺 |
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 |
生存环境 |
荒芜、贫瘠、严酷 |
恶劣、冷漠 |
外在形态 |
蓬乱、带刺、叶片小 |
寒酸、丑陋 |
分布范围 |
一眼望不到头,占据一片片领地 |
无处不在 |
生活态度 |
坚韧、顽强、执着、快乐 |
顽强、隐忍、自由、质朴、快乐、满足 |
4. ①赞颂了戈壁上生命力旺盛的骆驼刺,②赞颂了像骆驼刺一样顽强而自足地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弱者,③也批评了社会对于底层群体的冷漠与鄙视,④呼唤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
三、
1. 本题为自主表达,不设标准答案。朗读提示:教材句简洁有力,铿锵激昂;题目句用“呢”和逗号将主语独立出来,更为口语化,略显亲切。“旁逸斜出”和“横斜逸出”意思相同,短语类型不同,音律略有不同。
2. 示例: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第15课 散文二篇
一、
(一)
1. jiù è jù bīn kàn háo
2. 洗涤 凋谢 星辰 云霄
(二)
词典义:很深的水。
文章义:内心的孤独寂寞
二、
1.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能联系实际举例即可。例如:换牙,对儿时的玩具失去了兴趣等。
2. 可以从修辞或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示例:反复运用“永远”一词,突出了小牛犊和金黄色茸毛所代表的生命的不朽,强烈地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或:用两个偏正短语构成感叹句,强烈地表达了对不朽的生命的赞美。
3. 凋谢:指个体生命的结束。不朽:赞美生命传承,生生不息。
4. 本题为自主表达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而充满了未知,却也时时会展现神奇和精彩。生命如何度过,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如何把握。我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三、
1. D “在我心中”是状语。
2. 示例:生命像一轮明月,历经圆缺变化,周而复始。
第16课 昆明的雨
一、
(一)
1. yú bì yòu he jùn zā
2. 调 篱 苔 暮 炽 寡
(二)略
(三)略
二、
1. 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任两点即可)
2. ①仙人掌 ②各类菌子 ③果子杨梅 ④缅桂花
3.
(1)“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4.
(1)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5.
第(3)段内容: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结构: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 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2)段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三段内容,收末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6. 这由雨引起的淡淡的乡愁,还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的闲适、幽静、恬淡之感,都是作者忘不了的情味。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