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平时经常会对家长说“不”,比如孩子说:“我能去珊家玩吗?”这个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摆出事实,比如“我们五分钟后就要开始吃饭了”,当孩子得到这个提示后,会对自己说:“我猜我不能去了”。这就是要家长学会给孩子一些提示。
家长要学会接纳感受。比如孩子说:“在动物园,我想在不想回家,还能多玩一会儿吗?”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接纳孩子的感受,说:“我看出你不愿意走,想再多玩一会儿”带孩子离开的时候,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真不想离开。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感受被接纳后,孩子的抗拒心理机会被减弱。
家长也可以向孩子描述问题。比如孩子说:“妈妈,您现在能带我去读书馆吗?”家长可以这样向孩子描述问题:“我想带你去,可是半小时家里的客人就来了。”
有可能的话,家长可以用“是”来代替“不”。“妈妈,我们可以去操场玩吗?”家长这个时候,可以用肯定的语气说:“当然可以,吃饭完再去!”
我们要给孩子一点时间想想,有时候,让孩子在坚持稍稍放缓,也可以给家长留出一些时间来思考问题。相比之下,说“不”显得简短,但是它比说“不”效果要好很多。
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些建议呢?比如,一个小孩犹豫不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因为他不喜欢这个同学邀请的那些同学,他们几个经常喜欢恶搞,骂人等。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应该去,不然会让你朋友失望。”
家长忽略孩子提出问题时会让孩子感觉到伤害,或者被离弃。在忽略孩子的问题和立即给出建议这两个极端之间,家长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帮助孩子整理纷乱的思路,把孩子的问题重新叙述一遍,提供外部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孩子完全理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后,用我们尊重孩子的方式提出我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