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十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基诺特,把家长不宜对孩子讲的语言归纳为十种,叫作十忌: 1、忌恶语。不要说:“你这个傻瓜” 。 2、忌侮蔑。不要说:“你简直是个废物” 3、忌责备。不要说:“你又错了,真是糟透了。” 4、忌压抑。不要说:“信嘴,不要再说了。” 5、忌强迫。不要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 6、忌威胁。不要说:“我再也不管你了,滚吧” 。 7、忌哀求。不要说:“小祖宗,我求求你好吗?”。 8、忌抱怨。不要说:“你这孩子,真叫人伤心” 。9、忌许愿。不要说:“你考100分,我就给你买”。 10、忌讽刺。不要说:“你可真行,还真做这事儿!”
教育子女的10个时机
(一)新学期开始时: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促新产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便会“旗开得胜”。
(二)享受成功喜悦时: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感受到委屈时: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屿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更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
(四)老师来家访时: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提出孩子的不宜单纯“告状”。
(五)有困难、失败时:家长不是训斥,而是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帮助其走出“困境”。
(六)有较大过失时: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循循善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对某种事物还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现孩子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窗应积极支持、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
(八)有较大的团体活动时:这个时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团体争光、培养团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九)他人取得优良成绩时: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家长要抓住此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一时的热情变为恒我诉行动。
(十)作客或有客人时:一般来讲,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丢脸,所以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地提出希望。
请家长为孩子准备四颗糖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名叫王交的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王交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交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交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交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交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交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
读罢这则故事,我们都会对陶老高超的教育艺术而鼓掌。我们担负着教育孩子成长重担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做家长的就应该学习陶老的教育艺术,从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开始,由于孩子年龄小,犯错误是经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孩子是伴随着错误成长的。”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就是一次次把孩子从错误的边缘拉回来。可是现实中有些家长对待孩子错误的方法却不正确,他们要么对孩子的错误听之任之,一味顺从,对孩子百般溺爱;要么就采用粗暴手段,使其屈服,对孩子轻则吹胡子瞪眼,重则拳脚相加。前者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小养成许多坏习惯;后者则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造成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作为一名称职的家长,既不能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娇惯,也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名,用粗野的方式,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
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像陶老那样,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看待孩子的错误,学习陶老的教育艺术,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析情入理的分析,对孩子先肯定,让孩子在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温暖的春风吹去孩子心中的灰尘,让爱充满孩子的心田,在爱的氛围中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化。
作为一名家长,你给自己的孩子准备好四颗糖了吗?
爱孩子就别当四类家长
面子型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持否定与排斥的态度。有一位父亲,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领导,当孩子的“一模”成绩只够三本线,与他的期望有很大偏差时,他生气地说,“我怎么有你这样的窝囊废儿子。”儿子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家长这样做会让孩子丧失信心。
陀螺型家长:这类家长情绪不稳定,家长的态度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孩子回家和家长说什么事情,家长马上随着话题像“陀螺”一样旋转。有个考生告诉家长,说他的成绩忽上忽下,担心高考时发挥不稳。家长马上着急起来,万一高考赶上孩子发挥最差时候怎么办?妈妈眼泪汪汪,好像孩子真的已经考砸了,这更加剧了孩子紧张情绪。
物质型家长:这类家长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孩子的切身感受。有的家长说,这段时间他们不敢惹孩子,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吃什么就做什么。可是,他们又常常不注意说话方式,有时会跟孩子说“你要是考不好,别怪我们,那是你的事。” 其实家长这话表面上是说给孩子听的,实际上是家长自己安慰自己。
控制型家长。这类家长爱一切包办,他们希望孩子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能有片刻放松。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进了家门,把书包放下,聊几句当天校园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孩子的爸爸就大喊着要孩子去学习。这位父亲就属于一切包办的控制型家长,孩子必须按他的要求时刻把心放在学习上,每分钟都要用在学习上,一切作息以学习为目标。这位父亲的控制行为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抗,孩子哭着愤怒地和父亲争吵,然后一眼书也没看,在哭泣中睡着了,父亲则气得浑身发抖。
家长再有阅历,再有水平,也不能代替孩子去参加高考。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高考中能考个好成绩,并且每个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当家长的行为和爱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时,就很难给孩子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高考在即,奉劝家长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家长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安排好属于他们自己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