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来帮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以此获得一个好的未来,而这是我们教育的意义。
基于此,在我们去对孩子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内心往往是带有包袱的,有时候这个包袱可能体现在于我们觉得自己比孩子年长,所以在教育孩子上多少可能会带有命令的成分去沟通,其实本意就是在于希望孩子能够按照我们理想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孩子的成长能够更好地朝着好的未来方向去走;而有的时候这个包袱就体现在于我们可能会觉得孩子在成长中的想法是比较不成熟的,所以许多时候我们容易忽略孩子的想法。但今天,我们想在这里和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说:如果我们想做好孩子的教育,那么我们可以从做孩子最为贴心的“朋友”入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多数时候是将自己摆在了一个“高”的位置,这个高,指的是思想。但是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如果遇到一个人总是惯性地将自己摆在一个比自己“高”的位置上,那么这时候我们对于这个人的感受,一般只有两种:一是依赖,二是抵抗。所以其实这种相处模式我们在放到自己身上时,我们就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这种相处模式对于我们与对方进行沟通而言,并不利于双方之间的沟通效果。其次,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我们固然有自己对于孩子成长教育的一番安排,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孩子自身对于自己成长的想法,尊重孩子想法并理解孩子想法,如果确实是对于孩子自身好的,那么我们其实也可以思考如何采纳并加入孩子的成长教育计划中。
和孩子做最为贴心的“朋友”,不仅仅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更要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同等的高度上去沟通,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促进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效果,如果我们常常将与孩子的相处放在“家长”与“孩子”的位置上,其实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多时候不敢也不想去主动向我们表达内心的想法,这其实并不利于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不利于孩子自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