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上文,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与大家讨论了关于这一主题内容中的前两个部分关于跨学科链接学习思维的内涵及意义、了解目前家庭和教育中常见的一些障碍。那么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就这一主题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如何激发孩子跨学科链接学习思维的一些有效方法,进行详细展开讨论:
第一,我们需要在家庭中创设跨学科的学习环境。
对于这一点,一方面,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跨学科的学习需要接触到多种类型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并不局限于课本。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以下材料:
一是书籍:选择同时涉及多个领域的书籍,例如《从零开始的科普》或《万物简史》,这些书将科学、历史和文化紧密结合。
二是纪录片:一些优秀的纪录片能够很好地展示跨学科的魅力,比如《地球脉动》(结合地理与生物学)或《宇宙奇点》(结合物理与哲学)。
三是动手套件:像科学实验套件、编程机器人、拼装模型等,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跨领域的知识融合。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为孩子营造自由探索的氛围。孩子的创造力和跨学科思维往往来源于好奇心。如果家长过于强调标准化答案,会压抑孩子的探索欲。因此,家庭应该允许孩子大胆尝试和提问,甚至接受他们“异想天开”的想法。例如,孩子可能突然问:“为什么鱼缸里的水总是会蒸发掉?”这时家长可以引导他们从物理(蒸发原理)、生物(水循环的意义)等多个角度去理解这个现象。
第二,我们可以培养孩子提出开放性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鼓励多角度提问。跨学科思维往往始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非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例如,当孩子学习简单的物理知识时,家长可以问:“你觉得光线的折射会影响艺术家画画时的感受吗?”这样的提问不仅能让孩子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还能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孩子学会将问题与生活结合,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作为跨学科学习的契机。例如,做饭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烹饪中的化学变化(面包为什么会膨胀),同时结合历史(面包的起源)和文化(不同国家的面包有什么区别)。
第三,我们要鼓励孩子参与跨学科实践项目。比如家庭中的跨学科活动,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跨学科思维。例如:自制太阳能烤箱:结合物理(光的折射与热能)、工程(烤箱的结构设计)和环境科学(清洁能源的使用)。又或是虚拟旅行项目:让孩子计划一次“假想旅行”,结合地理(选定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数学(计算旅费)。以及我们也要综合考虑社区和学校的资源利用。如今许多学校和社区都有跨学科的活动,例如科学展览、STEAM项目(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结合),或者机器人竞赛。这些活动能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到跨学科的力量。
第四,我们要通过反思强化学习。一是要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每次完成一项跨学科活动后进行反思。例如:“今天的实验中,你发现科学和艺术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总结能帮助孩子更清晰地看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二是要引导知识迁移,孩子学到的新知识可以尝试迁移到其他领域。比如,当他们学习几何中的对称性时,可以问:“对称性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吗?它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能进一步深化孩子的理解。
第五,我们要通过榜样与故事激发兴趣。要鼓励孩子学习跨学科名人的事迹。家长可以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励孩子。例如,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史蒂夫·乔布斯将设计与科技结合,创造了现代消费电子产品的奇迹。这些人物的经历能让孩子认识到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也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家长自身也可以尝试学习新技能,并展示跨学科的实践。例如,学习摄影并向孩子解释光学原理,或尝试园艺并探讨植物生长与气候的关系。
跨学科链接学习不仅仅是应对未来复杂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帮助孩子更深刻理解世界的方法。它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系统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使他们在面对未来职业和社会挑战时更具优势。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提问与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榜样作用,能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为他们打开通往知识整合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