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学生应有的学习主体的地位,给学生多一些“自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时获得心灵的、思想的、精神的和语文学习空间选择的自由。
关键词:学习主体 心灵自由 思想自由 选择自由
假期归来,学生要求利用周三下午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安排一场郭敬明作品读书报告会,由四位同学来交流读书心得。当学生主持人问我报告会的程序安排时,我犹豫了一下,说由你们商量着决定吧。回来后一想,他们会按什么顺序安排呢?是随意排定,还是抽签排序,或者按姓氏音序、笔画顺序……第二天的结果出乎我意料:按郭敬明作品出版问世的顺序。仔细想一想,还是学生想的这个顺序好,不仅使发言的四位同学易于接受,还让人对郭敬明作品有一个“史(发展)”的了解。在赞叹学生有创意的同时,又庆幸自己一时的“犹豫”。这虽是一件小事,却使我思考:也许正是老师的“放手”反而成全了学生的“创造”,所以,老师有时的看似“偷懒省事”与一片好心的“大包大揽”,哪一个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由此引发了我对“给学生自由”的一些思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给学生“自由”,既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确立学生应有的学习主体的地位,也是语文学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文性的体现。给学生“自由”,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时获得心灵的、思想的、精神的和语文学习空间选择的自由。
一、激活心灵,使学生自由地思考、质疑
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老师总是忍不住分析,忍不住示范,忍不住指挥;久而久之,课堂上就只有老师唱独角戏了,学生成了道具,老师讲得过多过细过滥,学生成了看客、点缀,学生的心灵处于一种麻木、倦怠、钝化的状态。无怪乎有人惊呼语文教学失去了诗意,语文学习丧失了灵性,语文课堂少了“语文味”。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摆脱单一的师问生答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应努力构建互动-自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此,我们要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激活学生封闭麻木的心灵,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地思索,大胆地发现、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激发探究的兴趣,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心灵的、精神的自由和由此而带来的愉悦,从而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自我实现与解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价值观:对独立人格的珍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自由精神的倡导。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质疑,并不是无原则的放开,把语文课变成无主题的闲谈和无标准的杂烩,而是要求老师在高层次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路标,引领学生的思考迈向深入,把语文课堂变成聊天室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当然,我们教育的对象大都是正值花样年华的孩子,他们显著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喜欢发问甚至爱钻牛角尖。因此,他们思考问题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天真、幼稚的特点,甚至是片面、偏激。但这并不要紧,只要我们不求全责备,在肯定学生善于思考探究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价值多元,给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自由”
价值观往往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教师的评价总是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想指向。尤其是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蕴涵其中的人文精神、思想意蕴极其丰富,也极其复杂。同一文本,由于阅读者的阅历、修养、立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解读结果。所以,古人有“诗无达诂”之说,西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述。哪怕是对一个语句的理解、修辞的运用,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乎此,我们就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理解,不必定于老师的一尊,更不能搞“专制”,老师说了算,一切按老师说的执行。有时学生的理解,哪怕是误读,也能给老师以启发,至少能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现学生思维的误区,更有利于引导、矫正。特级教师魏书生教学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学生“商量”,凡事都有商量。他的课堂上没有“导演”,也没有“主持”,有的只是大朋友和小朋友。他不说一句指令性的话语,而以平等的姿态站立在讲台上,没有傲气,更没有霸气,不表现自己,更不抬高自己,师生间融洽轻松,完全的平等协商,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尊重。
学生个性化学习“自由”的获得,需要老师首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胸,允许学生有发表不同见解的自由,还要确立多元的评价体系,相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同时,要创设开放的课堂设计系统,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同的见解,让学生自己去判断、选择。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着自由的激情,发散出思想的光芒,使学生享受着一个思考者的快乐。
三、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选择的“自由”
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感、远离生活一直是我国课程的一大弊端。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囿于书本,应付考试,被动地接受知识,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语文新课标启示我们: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再局限于书本,语文学习的空间很广阔,语文学习的资源更广泛。因此,我们要重视开发课堂以外的语文学习资源,疏通、拓展信息摄取的渠道,拓宽学习语文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可以自由地利用语文环境和学习资源,多渠道多方面地摄取信息,获得知识。例如,利用网络,搜索了解文章的作者、背景和相关的拓展材料;利用影视荧屏,学习语言、创意,培养语感,提高遣词用语的能力;利用图书馆、阅览室,拓宽视野,激活思维。还可以引进生活“活水”,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把小课堂与丰富多彩的大社会、大自然结合起来,使语文与生活融为一体。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风土民情,丰富人生阅历,提高认识水平,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学生“自由”的实现,关键在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相信学生,要有开阔的胸怀,多元文化的视野,自由独立的精神。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并不是“自由化”,也不是不要规矩的胡来,而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的自由,以学生在语文学习时获得心灵的、思想的、精神的和语文学习空间的自由为目的,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才能始终保持在一种积极的愉悦的状态,从而享受着思考和创造的快乐,把学习真正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不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所期待的并以之为快乐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