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呢?语文味首要源于教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文化思想底蕴;其次,语文味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个性化语言;第三,语文味还有赖于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体现教者个性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关键词:语文味 从何而来 文化思想底蕴 个性化语言 多媒体教学手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课堂教学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遗憾的是,现实中的我时常会为某堂语文课的不完美而自责,时常会有越来越不会教语文的感觉。出于一种另辟蹊径、突破自我的目的,我尝试让班上热爱读书并深有感悟的学生搜集资料讲一首古诗。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不但认真准备了,而且还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其中一位女生讲解的《论诗》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以下是这名学生的上课实录:
引言:中学语文课上,教参讲的,黑板上抄的,往往是些什么反映深刻的社会矛盾啊,表现了作者的真挚感情啊,抓住中心,详略得当啊。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都是文章的起码及格线。而最为关键的文章的个性是什么,却说不出来。
不少作家认为一篇很好的文章在于有生命,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了解作家的个性和文彩所在,这样我们才能从有生命的文章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吸取其中精神营养的精华。而一篇有生命的文章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一是要有特点;二是要有个性;三是要有独创性。下面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对古诗五首最后一篇《论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让我们以同样的心去感受作者个性的光彩,让我们以同样的心去感受文章的生命所在。
先朗读课文,方式:(1)以生命咏诵生命。
(2)以激情领略作者个性所在。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第一句:李杜诗篇万口传
“万口传”表明了诗人对李白、杜甫诗篇的推崇。
第二句:至今已觉不新鲜
“不新鲜”怎么理解?跟菜市场的蔬菜是否新鲜一样吗?
不是的,此处的“不新鲜”是指不适宜。
两句的译文是:李白和杜甫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时至今日已觉得不再新鲜。
为什么“至今已觉不新鲜”呢?因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两句正是文中的个性、特点、作者的创造性所在,也是千古名句。
译文是:每个国家各个时代都有自己杰出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 。
赵翼说:“各领风骚数百年”,可陈小川说:“各领风骚没几年”,建议大家再去阅读比较。
那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用法是怎样的?
1、用以说明社会在变化,人的认识在发展,各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出现。
2、用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再历史上某一时期曾显赫一时,独步天下。
下面就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独创性,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吧。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举例)
结语:在这让梦飞翔,让个性飞扬的时代,让我们展现出非一般的自我,大声告诉世界,我们是最棒的,我们要有著名作家刘墉肯定自己,创造自己, 超越自己的精神,我们要有赵翼的创新精神,不断地追求完美!最后,我向大家推荐阅读四本书:
刘墉的《肯定自己》、《创造自己》、《 超越自己》
陈小川的《各领风骚没几年》
也许从教师的角度看,这节课尚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毋须置疑的是:全班没有一个不佩服她的,没有一个不为她的博学多思而喝彩的,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氛围。尽管这节课的讲者只是一名初二学生,但这节课却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其最精彩的设计莫过于这名学生将过往的读书体验与对诗的个性化地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娴熟的语言为载体,和同学们共同分享了自我读书的收获,展示了自身的思想内涵,让同学们学得有滋有味。由此,我不禁想到:
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语文味首要源于教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文化思想底蕴。笔者曾有幸聆听过魏书生、钱梦龙、欧阳黛娜、陈钟梁等名家的语文课,尽管名家们的教学风格各异,但他们本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思想底蕴;铸练了极富个性的教学艺术语言。因此,听他们的课总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语文味,真正做到了“讲者得心应手,听者如醉如痴”。而现实中的普通语文教师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学会提高工作效率,适当抽离日常繁忙的教学事务,品读时文名篇,砥砺思想,积淀底蕴,与时俱进。惟其如此,课堂教学才会突破教参的束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教学流于浅层面,缺乏个性,没有内涵及深度,就会使学生学无所思,学无所得,更不用说去思考、去探究了。
其次,语文味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个性化语言。我们知道,不管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语文课永远姓“语”,语文课永远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品味作品语言”。记得在福田区语文优质课大赛上,有的参赛者的教学语言简洁干净,听来悦耳舒适;有的规范严谨,给人儒雅正宗之感;有的激情满怀,以激情唤起学生的激情。尽管教师的教学语言风格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语言应该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的,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其风格也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的。因此,在教学说明文时,宜以准确、简明、平实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鉴赏诗歌时,应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去领悟诗歌当中所蕴涵的或哀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谴责、或幸福的情感体验;在分析议论文时,教者语言更要严谨、周密等等。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该在日积月累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形成独具个性的、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语言风格,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教材的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创设联想,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惟其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有“味道”。
第三,语文味还有赖于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体现教者个性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昂首步入传统语文课堂的今日,回避、轻视、滥用都是不正确的态度,静下心来,深入研究,理性使用,你会惊喜地发现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增添课堂教学的“语文情味”。《苏州园林》字词教学中讲完“轩”、“榭”的读音后,适时插入“轩”、“榭”的古建筑图片,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对这两个“词语”有了非常清楚、直观的认识,也免去了教师的讲解之累,因为此时的图片比任何形象的语言描绘都更加“古典”。讲授《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时,教师无须多言,适时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录像片段,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镜头足以创设凝重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会学生“血写的事实”是什么!但竟然有人用谎言加以掩盖!“谎言”是什么?你怎么批驳?作者又是如何批驳的?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认真品味文章,这不远远胜于教师的苍白说教吗?课堂何惧没有“情味”!鉴赏《乡愁》时,配以深沉、舒缓的音乐,反复吟诵,诗歌的抒情性、音乐性的特点不就出来了吗?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课前用powerpoint展示若干张莲花的照片,设计让学生题名的语言实践活动,再导入《爱莲说》,不也是一种匠心拓展吗?以上种种设计无不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点,无不渗透着讲者的个性,这样的多媒体手段真正起到了增添“语文味”的作用,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而要达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正确掌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建立自己的资源库,认真积累、吸取成功的多媒体课件的精彩之处,让自我精于软件的设计,在实践中结合具体篇目更多地设计一些“语言品味”型、“拓展思维”型、“直观形象”型、“支持互动”型等多媒体形式,让语文课堂更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