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差生分析
1. 现代教学观念与差生现象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树立主人翁的观念,主动参与,耳听、眼看、动脑、动手的学习策略。这种学习态度的形成建立在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之上,而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拥有基本的知识技能。然而英语学习的差生一般不能参与、不敢参与或者只是被动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长此以往,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逐步下降,在考试中往往会连遭失败,进而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2. 影响差生的情感因素分析
学生是有差异的,差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为了优化我们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对这些差生进行转化。那么如何对这些差生进行转化呢?这需要我们了解影响这些学生英语学习差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家庭、智力和情感等方面。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目的是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可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可以增进友谊和加深情感,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交往,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大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大胆的实践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
二、师生相融与差生转化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差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而这些学生在班级中常被同学鄙视,有些教师也认定他们是班级的“垃圾”、“包袱”,加上在社会上受到冷眼,在家里受到训斥,导致他们心理上的压抑,自信心不强,从而有了厌学情绪。对于这些差生,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入手,运用情感策略去感染和转化他们。所谓情感策略,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动机、兴趣、态度、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差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为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这些差生不能做到锲而不舍。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种种好处,收效甚微;平时“开小灶补差”,也是治标不治本。而如果差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自然有了学习的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态度,从而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差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在运用情感策略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淡化教师权威,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形成融洽的师生交往关系。俗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成效。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从内心排斥、不信任、不接受他,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提不起兴致,激发不出热情,更谈不上语言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学习任务则不能完成,老师最终也会很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差生更是如此,对英语学科的厌倦,对英语老师没有好感、没有热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会发生矛盾冲突,从而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那么,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 建立融洽的课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自由呼吸”的空间,才能形成课堂上的师生融洽。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要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言谈举止要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要创造一种开放、自由、民主、多元的英语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的教学空间。比如,当教师进入课堂时,必须容光焕发、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必须流畅自然、绘声绘色、形象直观;对于每个学生的评价都应该是理解、鼓励与表扬,而不是高高在上、讽刺与挖苦。这样,我们就能让学生感觉到你对本学科、对学生的爱,以感染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上进的激情,营造和谐、积极参与的氛围,使他们高效学习。
第二,师生相融蕴含于平时的点滴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为了与学生的心灵达到一种默契和更高层次的理解,我们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我们是教师,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生活中,我们是长者,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余,我们是学生的朋友,要心心相印,开诚布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学会关爱差生,用“爱”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填补师生的心理鸿沟,用“期待”激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使他们迈好人生中关键的一步。
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英语基础很差,老是记不住单词。有一次默写单词,他竟然一个也写不出。我在他的默写本上留下这样一条批语:“努力吧,下次写出一个就是你的进步。”以后他果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一次课后他跟我说:“老师,你没有嫌弃我,我很感激你。”在一次英语早读课上,我发现一位学生趴在桌上悄悄地哭泣,因为他的头痛得厉害。了解情况之后,我就立即带他到医院看病,帮他买药并送他回家休息。后来,这位同学不仅感谢我而且主动要求帮我做事。他跟我接触多了,我们之间也就亲近了。我把握机会向他渗透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他非常乐意地接受了。此后在课上他非常认真地听讲,课后主动向我请教,渐渐地他在英语上懂了许多,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成绩提高了一些,他更有信心,更乐意与我融洽地交往了。
对这些差生而言,也许老师课上一次小小的宽容或体谅,课后一次生活上的关心体贴、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甚至老师得体的穿着和言谈举止都会让他们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友好。他们很想与老师交朋友,他们愿意与老师多交流英语学习上的话题,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渐渐产生了。以后他们在英语学习上也不好意思打折扣,因为他们不想打破彼此之间真诚的友谊。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经回忆说:“我小的时候是个差等生,学习成绩在全班40名同学中总是倒数第一,各科成绩比较起来,语文成绩较好。有一次,我写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他认为我是抄袭的,并当场讽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在他上课时,我的眼神总往外瞅,不愿和他对视。后来,换了一个王老师,他衣着俭朴,但很有学问,不歧视我,还鼓励我,讲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当我从日本留学回来,第一个想见的便是王老师。”
苏老先生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在小学或中学,在学业上、品德上的暂时落后,并不注定日后会无所作为。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给予差生们理解、宽容、尊重、善待、信任,他们就会乐意与你交往,并能把那份友谊迁移到学习上来,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到“我爱学”,即所谓“爱屋及乌”。对学习热爱了、感兴趣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就能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他们会永远感谢你,成为你永远融洽的朋友。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能够形成融洽的关系的,而且这种关系对于差生而言是非常需要的。师生之间相互融洽是教学中情感策略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而激发学习兴趣是转化差生的关键。因此,师生相融对于差生转化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他们是潜移默化、相辅相成的,可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只有把这些英语差生转化了,我们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教学,顺利实现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要用理解和爱唤起差生们灿烂的笑容,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氛围下,使英语学习成为情感与智慧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