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I lost my bag only.(我不过丢了包而已。)
②I lost only my bag.(我丢的只是包。)
③Only I lost my bag.(只有我丢了包。)
④I only lost my bag.(我只丢了包。)
⑤I lost my only bag.(我丢了唯一的包。)
以上句子中只有五个单词,由于位置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强调的部分不同,表达的情感态度也迥然各异。至于强调哪一部分,则看当时的具体情景。可见,在交际中,除了上述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语境补充、确定的。由于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如言不尽意、言内意外、弦外之音等现象。所以,不同的听话对象或读者因自身的经验、体会、感受各不相同,对同一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能和说话人或读者的心情相契合,对语言有一种本能的直觉。这种直觉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并把感受理解的内容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来。语感便是这种深刻的直觉。
语感作为对语言的直觉,它是对阅读心理的一种描述。它以感觉为起点,即以对语言表层意义的感受为起点,将现实现象与音义结合,形成浅层直觉;浅层直觉通过各种途径(如下所述)得到深化,达到对语言的深层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经过强化,在言语主体内部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习惯,使表层意义立即反映到与之对应的深层意义上,形成语感。这一完整而具体的过程是瞬间完成的。作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经过感官化了的;而真实思想的注入,又扬弃了浅薄的感官追求,感官又反过来提升思想,最终在感官上留下最真实的思想情感内涵。也可以说,浅层直觉是在定势化了的感觉器官中产生的,是发现式的直觉;而深层直觉是激发出来,并伴随着感觉器官功能的调整过程而产生的,是顿悟式的直觉。
由于语言符号的组合具有任意性,它不是单向地平面性地展开,而是在时间的线条上一个个依次出现,构成不同的结构,语言系统内部(包括语音、词义、句法、章法)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彼此之间都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语感的深层结构中,这种关系性强化到离开整个语言系统根本无法看懂某个句子、领略某个词组、品味某种转折的地步。有时,且不说某个句子,即便是整个段落,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系统就会顿时失去意义,成为一堆要素性的语符材料。
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当然,具体到每一个,语感的素质就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因人而异。在同一教室里学习的初中学生,女生的英语往往比男生学得好,因为女生普遍比男生有较强的语感,这是语感的敏度有差异。高中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比初中学生强,这是因为实践与练习机会不等,语感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正如乔姆斯基所说:“后天经验是决定语感的变量。”那么,在英语语感教学中,这个变量又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一、 教师的语言教学
泰戈尔说:教师的语言是表现情绪与情感的语言。通过教师生动的引入,富有情感的范读,创造一种情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利用语言的变化,把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引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如:问一英美女士:“How old are you?”回答:“Ah, it’s a secret!”教师可通过语调的曲折变化来表示拒绝或不悦,引起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注意。
二、 教师的非语言教学
非语言在语言教学中起辅助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特·W·巴克认为,非语言交流有时能够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它具有如下功能:
1. 补偿功能:面部表情、手势姿态能添加阐明语言的含义。英美人士总是表情丰富,并伴随不断的手势讲话,这一点在看教学录像时不难看到。有的甚至连最明白不过的问题也带着手势。如两人谈话,问:“Who will go there?”答:“You and I.”答者就会指一下对方和自己。
2. 强调功能:对于言语信息中心的特别之处,点到前后时停顿一下,给学生以品味和理解的机会。
3. 代替功能: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非语言伴随语言起到补充或加强语言表达的作用,但某些特定情况下,非语言行为可单独传递信息,如摇头、点头等等。
三、 使用教具,强化语感
1. 根据教学内容,辅之以多样化的训练手段,如绘制彩图、放映幻灯、引进乐器演奏等等,通过设置场面,充分挖掘和展现情境,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不断得到深化。
2. 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培养表现能力,鼓励他们在做动作和表演过程中把握自我表现的分寸,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调控。
四、 设置环境,印证语感
由于词义的组合表现出一定的意义,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环境补充、确定的,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深入理解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意义。如:I wonder what time it is? The milk man has just come.在这种情况下,回答的是言外之意,即时间与听说两人共知的送奶时间相联系。另外,“环境”还可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理解,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也包括在内。特别是英美cousin, aunt等一些亲属中称谓的关系,以及在当时的某一地域堂兄弟姊妹可以通婚等等,了解语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民族习惯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