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愉快”教育的真谛。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动态真实原则论”的首创者鲁子问教授在整合动态原则和真实原则后,提出了外语(英语)教学的四大课堂教学策略,即:目的策略、语用策略、兴趣策略和困难策略。近年来,外语界对第二语言习得以及外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态度、情感、意志、气质、策略等等)对外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章兼中曾就非智力因素作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学外语积极学习的理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中外语言教育家都把“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策略而加以引用之。“真实运用任务教学法”在设置任务时,首要考虑而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所提出来的“任务”应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关于怎样设置“真实”的任务,鲁子问教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认为:施教者所设置的“任务”的对象是学习者,因而应多从学习者的真实情况考虑,用句英文表达就是:Teachers need to put their feet in their students’ shoes.
二、 “任务”与教学材料的融合
鲁子问教授在“中小学英语真实运用任务教学法简介”一文中总结了这一教学法的6个基本特征:(1)有意义;(2)可完成;(3)有差距;(4)运用性;(5)真实性;(6)动态性。施教者在设置“真实任务”时不是设计一个与教学材料无联系的任务,或设计一个不通过学习就能轻而易举完成的任务。“真实运用任务教学法”的任务是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才能实现的,也就是“真实任务”应与学生当前的认知状态或学习状态有一定的差距(gap),且主要是信息差距。这样,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会集中思想、积极参与,朝着“真实运用任务”的方向努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教学材料主要是以知识层面、听说读写的技能层面为其重点,“真实运用任务”应大多是从语言交际层面或语言的运用层面出发的,所以分析话语的语用特色是设置任务的关键之关键。
三、 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历来都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著名的研究者Daffy, Jonassen分析建构主义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通过社会协商而不是彼此无谓竞争给集体协同建构知识予以支持。“多范型模式论”的首创者约翰逊和布莱格(Kerry A. Jihnson & Joan L.Bragar)也发表更明确的合作学习理论:只有共同协作、与人分享,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当有人彼此切磋时,能够分享意见、达成共识,也能够倾听对方、审视自己,从而增加了拓宽视野、提高行动效率的可能性。
我们在外语(英语)“真实运用任务”教学模式中倡导互动协作、共同提高还鉴于以下原因:(1)中国小学外语(英语)教学班级人数多(一般在50人左右,多者达60~70人),这也就是“真实原则”的体现。(2)焦虑是外语(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同学间、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有助于减少焦虑,减轻学习者的困难。(3)互相联系、集思广益是辩证法的一条规律。合作学习的理念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真实运用任务教学法”的课堂参与者都是“一条船上的伙伴”,沉浮如何,取决于各位参与者。
四、 授之以鱼,更要教之以渔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享用不尽。”因此,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看来,学生自学能力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启发、引导、授予。比如无论是对话课教学还是篇章教学的学习,都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操作步骤,教师的角色逐渐从传授者向强化记忆者、示范表演者、组织者/指挥、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帮手(后来是记分员)转变。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也可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座谈会、学情调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研究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等。
五、 逐层升级,完成“任务”
一台戏总有一个高潮,一堂课也是如此。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心里一定不要忘记“既定目标”,即课开始时所设定的“真实运用任务”。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学习教学材料是为完成任务而作铺垫的,两者互为前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设置分项任务,并始终关照课堂设置的主要任务。
在“动态真实原则”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困难策略”应予以高度重视。施教者可按“跳一跳够着桃子”的原则或按克拉申(Krashen)的i+1的输入原则设计课堂学习材料,也要注意教学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切忌堆砌式的“胡练”,遵循螺旋式的上升规律,有时甚至是迂回的曲线运动。如果设定的“真实运用任务”按时、按序完成了,那么这节课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