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不同,教法也不同
鲁迅,众周所知的大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有很多编入中小学教材,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
他的小说《故乡》分别选入了中学和小学教材,其中小学《少年闰土》是节选自《故乡》的一个片段,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要重复学两次,因此要求老师的教法也要有所不同。
先说《少年闰土》这篇文章,首先要教会学生熟读全文,了解文章中所写的四件事件,从这四件事件中对闰土的人物形象做一定的了解,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勤劳淳朴的少年英雄形象,这与鲁迅的少爷形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所以他俩才会一见如故,如胶似膝。我们在解读这篇课文时,要告知学生,重在了解鲁迅刻画四件事的手段,欣赏月下西瓜图美丽的画卷。
而初三《故乡》一文,作者是通过“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未来的故乡”,来反映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经济的逐渐衰退和农民贫困的生活状况。因此,要让学生明确,本文是采用对比的手法,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景都亦如此。比如,小说在刻画人物时,将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是想通过对比告知我们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什么,还有杨二嫂,由昔日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这种辛辣的讽刺下,小说的主题更明显了。所以要求对这篇小说的教学,要重在通过不同的手段,教会学生对主题的把握。
比较两篇课文,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文章教学侧重点的把握要有所区别,《少年闰土》要重内容,《故乡》要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