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
教学手段 |
目标达成 |
情境创设 |
地球上假如没有了光合作用,将会怎样? |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
引入新课 |
引言 |
植物生长的有机养料从哪里来?
多媒体介绍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土壤是构成植物的原材料。 |
学生思考讨论 |
激发学生对探究历程的兴趣 |
新课学习1 |
多媒体显示:1648,范.海尔蒙特关于柳树的实验材料(柳树、木桶、土、水壶),由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来自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实验方案,并派代表陈述。
多媒体显示当年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定量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他认为建造植物体的原料主要是水分,而不是土壤。
问:你认为他的结论完整吗?有问题吗?
忽略了空气的影响!引出对空气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的研究。 |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要表述 |
初步设计实验,理解对照实验的基本思路 |
新课学习2 |
多媒体:1771年,普利斯特莱的研究
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入密闭玻璃罩内,结果蜡烛不易熄灭;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入密闭玻璃罩内,结果小鼠不易窒息死亡。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问:要想更有说服力,还应设置几组实验?
答:还应设置三组对照实验,分别将植物、蜡烛、小鼠分别放入密闭容器中,观察各自情况
多媒体: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为什么?
事实上,有人重复他的实验,确实得到相反的结论,为什么呢?
由学生分析讨论,一般可想到“光”的因素。
引导学生分析,可否设置对照实验探究光的影响呢?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并表述。变量:光
那么,历史上谁首先想到了光呢? |
引导学生沿着历史的脚步,逐渐体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并不时进行实验设计,体会到1771年被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的原因 |
启发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科学家成功的喜悦,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
新课学习3 |
1779年,英根毫斯,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发现普利斯特莱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
他将带叶的枝条放入水中,结果在阳光下有气泡放出,在暗处则没有气泡放出。
结论;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
其实当时由于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并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气体。
知道1758年,由于发现空气的组成,人们才知道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O2,吸收的是CO2 |
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学生学习对照实验的设置方法 |
利用多媒 体加强教 学的直观性,学习科学家契而 不舍的精神 |
新课学习4 |
阅读教材,1864年,萨克斯的著名实验
知识背景:检测淀粉存在的方式?碘液
① 实验前盆栽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为什么?
② 将一片叶“一半遮光,一半曝光”,为什么?
③ 光照一段时间后,酒精脱色,滴碘液,结果?
④ 结论?
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
边用多媒体展示过程,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讨论分析,学习对照实验的基本思路 |
新课学习5 |
多媒体展示,1864年,恩吉尔曼的实验
讨论分析,他的实验设计有哪几处巧妙之处?
① 使用了水绵和好氧性细菌
② 将玻片标本放在无空气且黑暗的环境中
③ 用极细光束照射
④ 有设置对照实验
结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多媒体展示结合小问题讨论分析,进行深入思考,学习科学设计实验的巧妙思路及的严谨步骤 |
通过讨论分析,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 |
新课学习6 |
介绍同位素标记法
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
给出实验材料:小球藻悬液和分别用18O标记的H218O、C18O2
请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对照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H2O,还是来自CO2呢?
学生代表陈述小组所设计的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多媒体展示1940年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结论: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
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法,并预测实验现象和结论 |
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戏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对对照实验原理的理解。 |
新课学习7 |
介绍1948年,卡尔文的实验研究,再次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了解了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
教师精彩的讲述,带领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历程中 |
充分体会到正确使用实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新课学习8 |
多媒体演示:光合作用的概念
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经典实验的讨论、分析与学习,顺理成章地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
比较,总结概念 |
启发学生总结和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