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化前沿,写“有思想”的作文
有一篇题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生短文,我们先来读其中一段:
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有一个八分钟的“北京时间”,观众们都期待着一场能够展现北京深厚文化根基和博大胸襟的精彩演出。但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拙劣的传统文化“展览会”。国人为之自豪的种种国粹排队上阵,好不热闹。太极自然是有的,只是成了游于形式的舞蹈动作;旗袍怎能少呢,只是被“改良”成了迷你裙的款式。还有京剧、武术、高跷……看得在场的国际观众目不暇接、兴奋不已。然而喧闹过后,我们开始思考:难道这就是我们弘扬国粹的方式?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还是一次以吸引外国人眼球为目的的俯就?我们从其中窥见了充满功利色彩和商业气息的、将国粹作为吸引世界眼光的工具的浮躁思想。
尽管我们可能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对文化前沿的关注和思考的精神。我们应该还记得,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张艺谋倾情奉献“北京时间”,一时间国内媒体的评论铺天盖地,或骂或赞,好不热闹。作者的这段文字应该就是从媒体评论中受到启发,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又很好的切合了他的这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要表现的主旨。
有几位同学注意到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为他对金陵12钗命运的重新推论产生争论;有同学深度研究超女现象,冷静思考《时代》周刊将李宇春选上封面并冠以“亚洲英雄”;有同学对《无极》和《千里走单骑》展开讨论;有同学认真阅读《秦腔》《狼图腾》,就作品所呈现出的血性和阳刚之美,在班级展开讨论;深圳提出打造中国动漫之都,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少同学讨论深圳本土动漫及其产业化之路,讨论深圳文化和科技创新之路;…… 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
只要我们对近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稍作浏览,就不难发现,文化品位和思辩能力成为发展等级得分的关键点。中学生不是专业文化工作者,时间、精力和生活阅历限定了我们对文化的关注程度。这时候,信息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文化信息进行搜集和筛选时需要注意这样几点:一、尽量对整个时代的文化,特别是对文学艺术方面保持一份热情,比如每月图书排行榜;二、对最能体现时代特点的文化现象予以深度关注,比如巴金去世,巴金的《家》、《随想录》,巴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的悲悯情怀;三、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做深入研究,比如有同学热爱动漫,对国际国内动漫发展的最新资讯可尽量搜齐;四、要特别注重那些容易产生争论的文化现象,文化就是要百家争鸣,碰撞最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比如超女现象,但要注意很多文化也是有底线的;五、要重点关注本土的文化创新,不可对本土平民文化视而不见,比如城市住宅小区文化。注意了这些,就能使我们永远保持一种源头活水,而不至于脑筋生锈。
在对文化信息进行搜集和筛选时,我们既要采百家之长,更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不可人云亦云。专题研究、模拟辩论和写文化评论不失为好方法。
我们来看一位同学所做的余华专题吧。这位同学认真阅读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对其新作《兄弟》也没放过,搜集关于余华的评论,还看了电视剧《福贵》,搜集媒体对编导违背原著精神的批评,此外,他还找来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阅读。他创作《活着的幸福,生命的宣言》重点突出了余华“以死亡的方式写活着”的残酷和震撼,对《活着》的情节简介抓住了死亡故事这条主线,要言不繁,对福贵的形象分析突出其活着的艰难和坚强。“《活着》向我们讲述了太多的情感”一段,对书的最后一句话的评论,自己和亲人的经历和感悟,都是很感性的也是令人感动的。与《老人与海》的比较很准确。作者所做的与余华相关的外围材料收集整理工作,这些材料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厚实。我们在写书评时,关键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评论者的独到观点,中学生不妨多一点感性的评论。书评不可写成故事简介,不可脱离文本。
模拟辩论带有智力游戏的性质,是就一个文化热点展开辩论,既可由同一人扮演正反方,又可以两人和多人按正反方进行辩论。如前所述超女,电视剧《福贵》与《活着》的原著精神等,都可从正反方加以设计,模拟辩论双方都要设法从最多的角度用最有力的论据去驳倒对方。
关注文化前沿,不仅可以文化评论的形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还可以故事和人物的形式去演绎小说,还可像余秋雨先生那样演绎文化散文。
事实上,有不少中学生提起文化前沿就不感兴趣。一是不要把文化前沿神秘化,认为它高不可攀,其实我们口里哼的周杰伦就是一种文化;二是有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还得努力去适应它,毕竟起码高考还是要过的啊。什么?你要出国留学?那更得关注文化了。
关注文化前沿,不仅能建构人的文化品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更能使你激扬文字,潇洒挥毫,写出有思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