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将一篇作品中的某个词语讲解得再深再透,也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在数篇作品中遇到同一个词语的重复阅读来得印象深刻
■考试完全可以以“大运动量”阅读理解为主,只检测学生是否能将全文读全、大体读懂,而不纠缠于个别词句的理解或者艰深问题的甄别
细嚼慢咽、精读细解,甚至吹毛求疵,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普遍运用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和考试,导致学生汉字亲和力降低、文字阅读量滞后、文字信息摄取速度减缓,进而产生学生语文水平倒退、人文素养缺失等现象。
而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却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能否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快速、准确地摒弃和捕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迅速判断信息的真伪,已成为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随着书籍阅读目录化、报刊阅读广告化、应用阅读导语化和知识阅读电子化倾向的出现,阅读的广度、深度和速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大阅读量的教学和训练刻不容缓。在中考、高考等考试中不妨进行加大阅读量、降低理解度的尝试,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语文,是以传授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是让学生接受信息教育的课程。它除了通过文章内涵培养和增长学生的人文素质外,还要担负起提高学生获取和输出信息能力的重担。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筑在大量阅读基础之上的。他们对某一篇作品中词汇、主题、结构、意境的理解深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的泛作品阅读的广度。作品读得多的学生,阅读理解力就强、速度也快。
学生对某一篇作品的理解程度,会随着同类文章的阅读量而自然增长。教师即使将《孔乙己》讲得再深再透,也远没有让学生在此前此后自行多阅读几篇取材类似的鲁迅作品,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等来得有利。因为这些阅读量的积累,将在学生大脑中构建起对鲁迅作品文字风格、故乡风情、思想意识、景物描绘、人物形象等的整体理解,这种全方位认知又将反过来加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此中的整体理解和全方位认知及其反作用,正是语文学习最需要的心理程式。
同样,老师将一篇作品中的某个词语即使讲解得再深再透,也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在数篇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