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语文课在以前的课堂上非常少见,教语文的张老师介绍。
从9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了高中课程改革,“现在上课都按照模块来学习了,新课本变化很明显”,北京市丽泽中学的高一新生小蔡说,“不过,两个星期下来,感觉变化最明显的是语文课”。
“我现在每次从教室走出来总是心情很好”,北京丽泽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惠丽告诉记者。
王老师是个很感性的人,如果课堂上学生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她就会越讲越有激情,如果自己的课不能让学生们活跃起来,她就会“蔫头耷脑”的。
但是,山东的孙老师却说了一次他尴尬的经历——孙老师给学生讲《荷塘月色》,他让学生们都把眼睛闭起来,希望孩子们在自己动情的朗读中想象作家笔下的荷塘美景,“我想让学生‘享受’语文”,孙老师说。可是课文刚刚读完,孙老师还沉醉在文字给自己带来的美妙感受中时,一个学生却提出:“老师你就直接告诉我这篇课文会怎么考吧”,孙老师的心一下子凉了,“我觉得很悲哀!多美啊,可是学生们竟然不去感受”。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文课“该变变了”的呼声很大。虽然这些年经常有一些改革措施出台,但是,语文是“老师教着辛苦、学生学着叫苦”的状况并没有实质的改变。
文学混同语言 美丽的文字支离破碎
“学生不爱学语文其实是有原因的”,北京丰台区一所普通中学的吴豪老师说,当分数的地位在学校、家长心目中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越来越向理科老师看齐了,把文章分解再分解,然后给每个字都要找到一个确切的‘值’,给每个句子求得一个‘解’,每篇文章这样一字一句地分析,最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于是,老师们把上课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抠”字、“抠”词,分析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