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义 二、特质 编序教学专家史肯纳(B. F. Skinner)认为编序教学的特质有: 1、教材细目组成一系列程序,以促进合适的学习。 2、学生对呈现的教材,要自动的反应。 3、学生能立即获得其回答是否正确的反应。 4、学生经由循序渐进的单元以学会教材。 5、教材的组织,提供一种正确反应的优势。 6、学生按自己了解的程度和学习速度,向学习目标迈进。 由此可知,编序教学是一种自学辅导的方式,不过它是事先需要教师的编序,而非学习进行的辅导。 1、教材细目 教材细目可说是编序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把教材分为许多细目,再按其逻辑程序,做严密组织,循序诱导学生完成学习,而且有助于辨别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材在没有教师讲解,或听取旁人讨论而学得,学生必须自己切实阅读、填写、核对、进行而学会,这是彻底的、积极的反应。 3、立即核对 编序教学为放便学生自学,提供了正确的答案以便学生能立即核对其学习结果,了解学习成绩。这种效果,不但引起积极反应,而且深符「准备」与「动机」的原理,有继续再学和努力完成的愿望和需求。 4、适应差异 速度差异之适应亦是编序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一般的教学中如讲演、讨论、或视听教学均迫使每一位学生在同一速度下学习,必然形成「太快」或「太慢」的现象;这时若利用编序教学法,便能真正做到适应差异的原理,使学生可以自由的改变其学习速度,以符合自己的能力,甚至适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5、学者验证 一般的教学缺乏正确的记录,以供教师改进教材内容;但编序教学则可根据学生学习的记录,以修正教材细目。例如有一个细目有多数的学生答错,就表示教材提示或编辑需要修正,而这种修正,是经由学习者自己的试验和实际的反应而改进的,是验证的,而非猜测估计的。 1、符合个别化教学的原则 学校的教学虽采班级制,但在进度尚须兼顾到个别化。所谓的个别化,是指配合个别能力和经验的差异,在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容许有不同的进行速度,所以以个人学习为基础的编序教学,正符合这个原则。 2、构成反应性的学习情境 一般教学的缺点是教师「教」的活动太多,学生「学」的活动太少,而在编序教材的设计下,学生便需由被动变为主动而形成反应性情境。反应性学习情境最大的优点是,反应后立即得到回馈(feedback),若能得知反应正确与否,便可作为校正根据并继续反应。 3、维持学习动机排除外因干扰 编序教材的编制由浅入深,只要前面的反应正确,便能导致后面的反应正确,因此不会因困难的累积而形成学习动机的挫折;此外教材顺序显著,内容要点明确,学起来容易得到肯定的观念,不致因似是而非的复杂因素干扰而导致观念混淆。 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的成绩不佳,很难给予适当的辅导,原因是以往累积性的困难无法确定,故辅导工作不知从何做起;而编序教学是连续渐进的,一有困难,立即可以发现,随时辅导,自可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受适时限制普遍采用困难 2、教材编制不易 编序教材的编制极为困难,而且并非所有的科目都能编成阶梯式的题目,例如语言写作练习、数学的演算历程、物理化学的操作实验等,都不可能也不适合采用编序方式,勉强采用,难免使知识失去系统性,学不到事理的整体观念。 教育本是人感化人的历程,所以教师除了传授技能外,学生的态度观念价值判断,都是经由老师而学习。中国传统师道中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就说明教师角色的多重功能,而编序教学除了靠机器传授知识外,却无法做到这点。 4、缺乏教育历程中的社会功能 在班级教学活动中,除了师生授受关系之外,同学之间的竞争、合作、感情、友情等社会关系,对儿童们知能社会人格等各方面的发展,均有影响作用。而编序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孤立化,纵使有助于知识学习,却丧失了教育上的社会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