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书法展时,我便梦想着有一天,提笔落墨,让那飘逸灵动的文字款款而出,漾出一朵绝伦的书法之花。
我迈入书法的殿堂,开始临摹颜真卿的《勤礼碑》,老师总会说:“横细竖粗,注意结构。”我信心十足地把笔在墨砚上轻轻一蘸,模仿老师的样子,挺直身子,用笔锋在纸上轻轻一划,谁知墨水太多,一撇在宣纸上晕成很粗,完全没有形。一节课下来,脚边堆满了写废了的宣纸。老师看不下去了,教训我说:“有你这样练习的吗?”我的沮丧犹如被石头打破的湖面,在心头一圈圈荡开,并且越来越大……
“不要只管写,文字的感情在哪里?”书法老师的批评声在耳边响起。窗外,细雨蒙蒙,灰黑一片。学习书法一年有余,曾苦练技巧,总是无法达到那种境界,我既焦躁又茫然。
我在书架前左翻右翻,拿出王羲之的《名人传》……我暗自思忖:一味的练习似乎已经没太大效果,是不是可以从别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感悟力呢?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我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细细品味妍美流遍的书风;我在颜真卿的《勤礼碑》中慢慢咀嚼大气磅礴的豪气;我在柳公权的《洛神赋》中,感悟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玲珑美。我再次提笔,将墨汁在砚台旁滤一滤,笔锋在纸上轻轻一压,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灵动的一撇便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明白了,原来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字都是有灵魂的。
一笔、一墨、一毡、一纸,提笔落墨。“永和九年,岁在葵丑……”当我将作品挂在墙上时,老师欣慰的目光让我感到春风拂面,脑海里不再是高难的技巧,而是一幅幅飘逸灵动,虚实相生的作品。原来,每一笔的背后都倾注了一份感情,我领略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点墨、提笔、中锋、收尾。提笔落墨,为梦想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