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问题在探究中的意义;教师引导课堂的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这段话深刻地切中目前基础科学教育的要害。课堂采用启发探究式的讲法,便能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的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是灵活多样的,但它的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我认为:
1 问题在探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探究的出发点和动力,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过程,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一门学科在某个时期提出的问题愈多,这门学科就愈有活力。因此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思维动机的激发是探究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
例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这节课中,教材中直接提出了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并进行实验论证,整个过程看起来很符合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但却缺少了探究式教学的灵魂----即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若将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设置,例如问题一:照如图所示测出甲灯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问题二:照如图所示再测一下甲灯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问题三:你发现了什么?猜猜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问题四:你能用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
这样的问题情景创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也给他们对问题的猜想提供了适当的依据,效果当然会好很多。
2 由于探究课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所以教师引导课堂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3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相互协作的能力是探究课的主要目的,解决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时尽可能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从而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是未来基础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式教学发现,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对物理学科充满了兴趣,对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充满了渴望,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论证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互相合作和实事求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