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只注意活动的多样性而忽略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
2. 设置活动时只注重情景的创设而降低了思维的成分。
3. 重视课件设计的精巧而忽略所设计活动的真实效果。
二、 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认为,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学习以及对英语文化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
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英语(下)第二册L39 Paul’s Day,可提问:“Why doesn’t Paul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第三册L14 Jim’s Train Ride,可提问:“What did Jim think the train was like?”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给文章续上结尾。这样的提问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跃跃欲试,设想了许多种情况,令人开怀大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这样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做到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论述了语言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指出: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形成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要磨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其情操,拓展其视野,丰富其生活经历,开发其思维,发展其个性,提高其人文素养。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必须以人为教学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灵魂。我认为,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不是某一天或某一节课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通过创设情景和氛围由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通过潜在积累而获得。
1. 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人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对学生来说,真正引起积极情感体验的就是知识本身。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产生、发展,教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选择一些生动有趣、富有哲理、联系生活的文章段落,设置活动。教师要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时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2. 关注学生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感情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要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把消极的变成积极的。如教学第三册U11 L42 The Great Green Wall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暴发时的场景,那惊天动地的场面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接着提问:Why did it happen?再回忆另一番景象:树木被乱砍滥伐,河流干涸,风沙弥漫,尘土飞扬,让学生再次领略大自然无情的一面,并且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紧接着因势利导:What can we do with it?这种严酷的场面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不停地思考———这是因为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所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后果。通过情境设问,激发了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老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生活和情感的积累,促使他们开始注意这些平时没有思考或者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冲击和碰撞中,在模糊与清晰、体悟与思考中,在自我的融合、升华中,在挑战和震撼、感动和鼓舞、陶冶和净化后,带回一颗“丰盈的灵魂”。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良好的氛围,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情感渗透的力量,唤醒了沉睡的潜能,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答辩的欲望和反应。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和创新思维,增强学习自觉性
任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是通过思维实现的,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提高学生心智技能的关键。而学生正确思维能力的养成,普遍受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性。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时,可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或“No, I haven’t.”的回答,要广开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做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以下极富生活气息的回答:
Yes, I have. 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
Yes, I have. I’ll never forget it...
No, I haven’t. How I wish to go there!
No, I haven’t. 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教师不管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必须以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为基础,根据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助于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遵循认识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还要注意适应面向全体和突出个体,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四)改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是学习者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过程。认知学习理论也强调,学习是有目的、 有计划、有策略的,教师在考虑如何教学生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使他们既学会知识,又掌握学习方法;既提高学生觉悟,又指导学生行为。外语教学绝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教师的教学在于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英语语言中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比如教字母吧,26个字母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这样做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快而好,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灵敏能力和集体观念。两种做法,两种效果,前者索然无味,后者其乐融融。
(五)要正确、合理地使用评价方式
学生是在“参与活动———得到评价———修正思维———再次参与活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课程标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活动效果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评价应以激励为主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教师的鼓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这种鼓励也应注意实效,合理恰当,特别是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喜好而一味地表扬学生。例如,我曾发现有的教师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就让全班同学鼓掌,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已失去了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总之,任何形式的评价都应注重其合理性,注重其实效。
2. 评价应体现发展性
任何评价形式都应关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初中阶段的形成性评价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不只是对简单的微观语言行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在完成综合性语言任务中表现出的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讨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有条理地展示任务成果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收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评价应注重实效
任何形式的评价都须注重实效,否则活动也就失去了真实的意义。例如,合理、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手段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如果滥用多媒体手段,非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又如,我们提倡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变化多样的评价形式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但活动中我们应注重实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实际需求,减少流于形式的活动,克服盲目性。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